白纻舞_百度百科

数码新闻 2019-11-02156未知admin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详情

  白纻舞是一种三国时期吴国的传统舞蹈。织造白纻的女工,用一些很简单的舞蹈动作来赞美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便是白纻舞的最初形态。

  根据古籍记载,白纻舞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吴国。吴国统治着长江中下游一带,其中

  有些地区出产纻布,特别是江西宜黄,盛产纻麻,也盛行用纻麻织布。那些织造白纻的女工,用一些很简单的舞蹈动作来赞美自己的劳动成果,创造了白纻舞的最初形态,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到了晋代,白纻舞逐渐受到封建贵族的喜爱,以至南北朝的齐代和梁代以来,已经成为宫廷豪族的常备娱乐节目,表演极为频繁。唐代的许多著名诗人,像李白王建柳宗元元稹等,都写过歌咏白纻舞的诗作,可见当时仍有流行。这样一算,白纻舞至少流行了600年,可谓生命力很强了。

  对于这样一种长盛不衰的舞蹈,古人的文字记载实在太简略了。我们现今只能根据一些诗作,看出白纻舞的大致面貌。

  白纻舞衣不仅质地轻软,而且袖子很长。这种长袖最能体现白纻舞舞蹈动作的特点。舞女双手举起,长袖飘曳生姿,形成各种轻盈的动态。舞袖的动作有“掩袖”、“拂袖”、“飞袖”、“扬袖”几种。掩袖是在舞女倾斜着,缓缓转身时,用双手微掩面部,半遮娇态。拂袖与掩袖大致相同,都是轻轻地一拂而过。飞袖比较迅疾,是在节奏加快以后,舞女争挥双袖,如同雪花上下翻飞。扬袖比较舒展,是在节奏较缓,轻舞慢转时,双袖徐徐扬起。除了手与长袖配合而成的各种动作外,白纻舞还很讲究眼睛的神态,要求舞女用眼神配合或急或缓的舞姿,在精神上与观众取得交流。

  白纻舞的表演节奏,是从徐缓转为急促的。舞蹈开始时,舞女的身体只是轻轻地移动,似乎不是在走动,而是被推着行进,可能与戏曲舞蹈中的“云步”有些想像。节奏逐渐加快后。舞步和动作都随之加快,但仍然保持轻快的姿态,构成飘逸的舞蹈基调。要在迅疾的速度中表现绰约的舞姿,这需要很高的技巧,也很费体力。一段舞蹈跳下来,舞女都是“流津染面散芳菲”,也就是汗流满面了。

  白纻舞有独舞和群舞。唐代李白的《白纻辞》有“扬眉转袖若雪飞,倾城独立世所希”的句子,既然是“独立”那一定是单人起舞。南朝梁代沈约,曾经奉梁武帝之命写成《四时白纻歌》,分为《春白纻》、《夏白纻》、《秋白纻》、《冬白纻》、《夜白纻》5章。表演《四时白纻歌》时,通常为五个舞女集体起舞,表演结束后,这些舞女还要向观赏表演的王公贵族进酒。

  在表演白纻舞时,往往有声乐和器乐伴奏。晋代张华的《白纻舞歌诗》有“齐倡献舞赵女歌”的句子,便是说的用清唱伴舞。南朝齐代鲍照的《白纻歌》有“秦筝赵瑟挟笙竽”的句子,则说明这种舞蹈的音乐伴奏有时还很丰富,要用筝、瑟、笙、竽等多种乐器。正是在统管交响、轻歌流唱之际,舞女翩翩起舞,献出她们的妙技。

  因为白纻舞是在劳动中产生的,而且先在民间流传,所以早期风格清新健康。晋代以后,白纻舞进入了宫廷豪门,受到绮靡奢华的贵族风尚的熏染,变得妖艳起来,正如唐代杨衡白《纻辞》中所说:“芳姿艳态妖且妍。”在豪门大宅中,流芳散雪的舞女,共同构成豪华宴会的场景。这时舞女已经不穿素雅的白纻舞衣,而穿起带有各种花纹图案的丝织舞服,全身还佩饰着珠翠,连舞鞋上也缀有明珠。在红烛照耀下一派珠光宝气,闪烁不定。他们的妖冶舞姿使朱门王侯们四座欢乐,但在她们心中,却埋藏着盛年流逝,供人欢乐的悲哀情绪。他们的低徊叹息,被许多敏感的诗人捕捉到,于是就有了“琴瑟未调心已悲,任罗胜绮强自持,忍思一舞望所思,将转未转恒如疑”之类的悲凉诗句。

  白纻舞是一种起源于汉末的传统舞蹈,舞者着白色舞衣,质地细腻,色彩洁白,如同蓝天上轻轻飘动的白云,而且袖子很长。白纻舞的动作以手和袖的功夫见长,步法分轻缓和快节奏。当节奏开始时,舞者轻轻起步,两手高举好像白鹄在飞翔。舞者有时折腰转身,有时脚步轻移,舞姿飘逸,舞衣洁白,光彩照人。舞蹈者还善于运用眼神,含笑流盼,如诉如怨,产生了勾魂摄魄的魅力。白纻舞发展到后来,舞衣已经不再局限于白色。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