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义潮,“正朔”虽不象征着完全一统但对促进和平、凝聚民心却不

体育新闻 2019-11-27173未知admin

  两千多年前,秦“夺九鼎、刻玉玺”昭示正朔;汉兴之后,由于九鼎下落不明,传国玉玺就成了王朝更迭中象征正朔的信物。在天下尚未大定时的统一战争中,判断谁为“正朔”更是成了一些归顺依附者的重要参考依据。

  表面看来,“依附”虽是一种不抵抗策略,但此举往往能为地方消弭战火涂祸、对百姓的太平生活无疑是极为有利的!同样地,在古代王朝发生割据战乱的时候,“正朔”概念也对民心的凝聚及和平的促进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只要对百姓生活有利、我们就应认可相应的各种义举行为,这已不是简单的“抵抗或依附”可一言概之。

  新中国刚成立时,我们第一时间就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这同样也是一种“正朔”昭示,此举对其后解放战争的“摧枯拉朽”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正朔”虽是一种皇权概念上的宣示,所谓“蛇无头不行”,天下局势同样需要舆论上的导向来实现万民归心,否则你打我我打你战乱不息,这对百姓来说也绝非幸事。

  历史上的岭南虽自秦汉时期起就归入了中央王朝,不过由于地处“天南一隅”,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始终都难以跟中原保持同步。北魏吞并北燕后,北燕王后人冯业在南朝宋的帮助下世袭岭南盘允郡(今江门市新会司前镇),直到其孙冯融(萧梁时期)一代,岭南大部地区基本还是处于“山寮横行”(岭南各地的山区部族)的割据状态。

  时任罗州刺史的冯融为了联合山寮搞好地方治安、发展地方经济,于是让儿子冯宝与高凉的冼氏部族联姻,在冯宝与冼夫人的共同努力下,岭南地区逐渐教化归心、日趋稳定。陈霸先崛起后,冼夫人觉察出“谁才是正朔”,决意大力支持陈霸先建立南陈;陈亡后,冼夫人又奉隋朝为正朔,使岭南地区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战火涂祸。

  冼夫人无力左右中原地区的王权争霸,但她以智慧的目光判断出“谁才是正朔”,这就让其后继承大统的王朝省却了征战岭南的举动,岭南许多百姓甚至完全感觉不到“天下已改朝换代”了。

  冼夫人死后,“奉正朔、护太平”就成了冯氏家族的家训,到了冯盎这一代,他也以同样举动使岭南政权和平过渡到了唐代。

  在南朝及隋唐间动荡的王权争霸战中,岭南地区自始至终都没发生过大规模战乱,仅有的小叛乱也很快被冼夫人及冯氏后人领兵平息了。贞观五年“罗、窦诸洞獠叛”,唐太宗令冯盎率众二万为诸军先锋,冯盎“发七矢毙七人,贼退走,盎纵兵乘之,斩首千余级”;此亦为新旧《唐书》中记录过的、发生在岭南地区的罕有“大规模军事行动”,其实就是冯盎射杀了七人、斩首千余级而已。跟以往动辄千军万马的统一或平乱战争相比,这样的军事行动简直是不值一提了!

  在冯氏主政岭南的期间,以冼夫人为主导的“不抵抗策略”一直受人赞誉,它将“奉正朔、护太平”发挥到了极致,从人本主义角度而言,此举至少避免了上千万岭南百姓的生灵涂炭,人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感激和拥护这样的决策呢?

  唐开元七年(719年),东北地区的渤海国(吉林一带)由大武艺继承了王位。当时,渤海国东北部还有处“黑水靺鞨”(即黑水州,今日黑龙江地区)也是由唐朝派驻官员管理。因为渤海国是由中原前往黑水靺鞨的必由之路,在两地频繁的往来间,大武艺心里却嘀咕了:“他们(黑水)老往长安那边跑,莫非是想要前后包抄于我?”

  有言道“杯弓蛇影”,大武艺心里越是这么想、就越将这种揣测当成了真实形势,竟然要派亲弟弟大门艺率兵前去教训黑水靺鞨。

  大门艺幼时曾质子于长安、接受汉人的正统教育、奉唐朝为天下王朝正朔。他自然极力反对大武艺此举,对王兄上言说:“黑水请唐家官吏,即欲击之,是背唐也。唐国人众兵强,万倍于我,一朝结怨,但自取灭亡!”可惜王命难违,大门艺一时劝阻不成、只好试图一边发兵一边继续劝说王兄。

  大武艺见弟弟屡屡作对,一怒之下起了杀心,大门艺被迫从军中逃亡洛阳东都;事情还没就此完结呢,这大武艺一边派使者向唐玄宗说大门艺的坏话、一边还派杀手到洛阳去刺杀他(自然没有成功),简直当唐朝法度透明!

  其实,唐玄宗早就知道了这是什么回事,不过为顾及东北地区的太平,他只好一边安抚大武艺、一边偷偷将大门艺送到外地保护了起来、甚至不惜将大门艺流放到了岭南。

  只是这大武艺太不懂做人,以为唐玄宗怕了自己,竟然又在寻事中杀了唐朝的登州刺史。如此一来,唐玄宗脾气再好也只得翻脸了,马上从幽州发兵征讨渤海国,领兵者正是大门艺!

  这一仗自然没有真正打起来,否则就枉费大门艺从劝说、逃亡到率军征讨的一番苦心了!大门艺的本意是因渤海国小,“唐兵一临,扫地俱尽“、“欲违背唐家,事必不可”(【资治通鉴载】)。

  见唐玄宗如此认真,大武艺很快就举起了降旗、在开元二十一年时正式向唐玄宗上表谢罪,唐代的东北局势终于回到了稳定的轨道之上。

  若非大门艺深明大义、有维护正朔之心,大武艺征讨黑水靺鞨势必会引起一轮新的战祸。这其实也是靺鞨族人为维护正朔的一种“自我纠偏”,最大的受益者还是两地间的士兵与百姓。否则战端一起,按隋唐征辽东所费的那劲,绝对是所有人都没啥好处的!

  唐建中二年(781年),吐蕃趁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虚弱侵占了沙州(甘肃敦煌)地区,从此,唐朝河西走廊地区陷入了长达六十多年的奴役统治及战乱之中。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沙州豪强张义潮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趁吐蕃内乱举起义旗一举夺回了沙州。随后,张义潮又“缮甲兵,耕且战”,以归义军为名相继收复了河西走廊上的十个州,自此,除凉州之外的河西走廊地区尽数复归唐朝。

  须说明的是,张义潮的沙州举义全无唐朝中央军的半点支持,由于四周封塞、当时的唐宣宗也不可能获悉这样的义举。张义潮所为,完全是基于他本人以及河西走廊百姓对唐朝的权威认可,说白了,“正朔”只能是大唐、而非吐蕃。

  夺回沙州后,张义潮第一时间也是想派人与唐王朝取得联系。这期间,他派出了共十个方向的使者队伍,最后只有其中一支能成功突破吐蕃的重重封锁抵达长安,张义潮其余九队人马全葬身大漠之中了!抵达长安的就是以敦煌高僧悟真为首的队伍,他们自沙州一路往东北方向走、穿越一千多公里戈壁滩后抵达天德城,最后才在天德军的帮助下到达长安,其时距离张义潮举义已过去了两年!

  这两年间,张义潮一直是自掏腰包、凭藉自己的豪强身家维持着他的义举,与后世西方的辛德勒相比也是不遑多让!悟真和尚抵达长安后,唐宣宗喜出望外,除诏令嘉奖张义潮的忠勇之外、还正式任命他为河西的节度使——至此,张义潮收复失地的义举才算是由“民办”转为了“公办”。

  河西走廊地区在张义潮及曹议金(张义潮的外孙婿)家族的维持和治理下,诸州百姓重归团结和睦。该成果一直持续到了宋景祐三年(1036)西夏入侵为止,长达近二百年的奇迹堪称伟大的史诗式历程!

  在“正朔”之外,其余敌对政权多被称之为”番“、”虏“、”夷”、“贼”,言下间虽充满着主次尊卑,不过也是正朔王朝的统治需要。在社会民智尚未达到所需文明程度的古代,不但统治者需要主次尊卑、民间百姓同样需要这样的秩序,否则群龙无首天下大乱、受苦的始终还是百姓。

  以冼夫人的”不抵抗“为例,她的不抵抗非因怯敌,而是因为她清楚、天下终会众望所归落到”正朔者“手上;既如此,这样的生灵涂炭就是没必要的,周总理盛赞她为”第一巾帼“,张义潮也是因为她的睿智目光。

  再如大门艺,张义潮大武艺继位时他已结束了质子生涯归国,按理说,他若征讨黑水靺鞨也只是”听命于上“;不过正因为有了质子于唐的经历,大门艺知道”天下稳定需要正朔的唯一性政权“,其他出于私欲的战争只会带来祸患。为此,他不惜强忍被唐玄宗流放过的委屈,最终以他的隐忍和大义维护了东北地区与中原间的和平。

  在抨击封建统治的某时期中,有历史专家认为“正朔”不过是封建皇权的愚民之举。其实此说仅是基于当代制度而言,在集权统治既成事实的古代,任何统治方式不都是为了天下大局、天下民生?与其兵锋相向,如能有一种方式来达成民心的凝聚、促进和平,这样的方式就不应去否定。

  历史万物都有它的时代局限性,“正朔”虽是王朝逐鹿所需,冲它能平息战祸这一点来看,这就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在许多人的家中,也许有人不太喜欢严肃古板的老爸,但他才是凝聚家庭的主心骨,我们总不会因此去否定他的存在意义吧!

  古人从不讳言“良禽择木而栖”,王权争夺战中的归顺与依附同样如此。历史上所有战争的最后胜利都会归于“正朔”一方,这就是古代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之分;若无此依据、历史也就不存在”由胜利者书写“一说了!如果胜利者不能代表正义,那世间的正义与民心所向又代表着什么?

  封面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封面号平台的观点,与封面号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封面新闻。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