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单向街书店(单向空间)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文化新闻 2019-10-17110未知admin

  2011年在豆瓣上认识了单向街书店,那时候它已经不在圆明园了,在蓝色港湾深处,两层,空间不小,但总是挤满了书和人。

  那时候它还没现在这样成功,还没有“单谈”“单读”“微在”这样的品牌,几次搬家似乎是因为资金不畅,似乎在11年的时候还在线上发起过众筹,通过读者会员制来为书店筹集资金。

  那时候我还在上大学,假装是个文青,时间充裕,但是没钱,喜欢发现寻找这样的地方。那时单向街的豆瓣小站不定期就会发出一些文化沙龙的安排,“活动免费 ,座位有限,先到先得”。我就经常开始经常混迹单向街,蹭沙龙,顺便看看蓝色港湾里我买不起的牌子,好运街上我吃不起的馆子。

  在单向街里,见到了很多作家和文人。张悦然,史航,严歌苓,骆以军,李银河,巫昂,陈丹青,冯唐,余秀华,寂地,范晔,加藤嘉一……

  怎么说呢,见到这些人,和追星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也是当时刚刚成年的我,第一次明白,所谓知识分子,真是是一个褒义词,无论这个人性格如何,私下生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们在面对读者,面对文字的时候,都是真挚和坦诚的,都是充满尊重的。这算是单向街给我的第一个影响,让我真正的见到了我所看到的文字的背后的人,依旧是充满力量和信念的人。

  第二个,就是让我通过一扇新的窗子,感知世界。在北京呆的越久,越不由自主地融入到这个快节奏的城市节奏,一切都要快,不要等,不想等。但只有面对单向街的沙龙,我依然愿意等待。下午五点开始的活动,我愿意一点钟就到店里,坐下来,喝点东西,开始看书。工作后这样的机会诚然越来越少,精力越来越被分散,但每年至少我还能保留几次这样的下午,静静的,但也不是躺在家里蹉跎着,等待,期待。

  第三个,就是还能让我相信,这个时代,即使浮躁,文化产业依然可以存活,并且借助时代的变化,迸发出新的生命力。那些年它几经变址的时候,我也曾隐隐担忧它未必会长久的活下去。但是现在它成了“先锋标识”,成了现象,成了榜样。这也算是一个文科生最后的信心吧。

  我在高考后阴差阳错的来到靠近这座城的地方,就像多年未曾见面的恋人,仍然熟悉而期待着她的面容他的笑语,折服于此。

  我经常为了北京写一些东西,我从来不在乎读者是谁,特别的自以为是的叙述着自己的矛盾,我常常为了北京读一些东西,我从来不在乎到底争议多大,总是首先以自我的眼光或者第一认知去片面的看待某些作品。可我必须承认,读者这个抽象的存在仍然是我的文章存续的动力之一,我更要承认,在阅读这件事情上,我虽然是无理的,但许知远和一众作家学者对我的影响甚大。我开始在阅读里思考一些深刻的话题,却往往要依赖着学者的文章才能有所进展,往往觉得自己读的书甚少甚少,甚至不足以跟上他们的步伐,这让我感到很无力,一面安慰自己年纪尚小,一面又发现了自己在这个年纪居然一事无成,荒唐荒唐。

  我希望自己能用最最贴切的方式了解北京,我在拼命的大量的阅读有关这座城,或是背景或是直白介绍,我都看,我想,在我看了书之后再次踏上这片土地,一定是另一种别样的深刻的心情。

  这是个戏剧的天堂,我在这里又要解释一次,戏剧和戏曲,在我观念里是有差别的,戏曲自然是几大派别京剧昆曲元曲等等,而戏剧在这里大约是另一种无法言语的定义,是话剧是舞台剧是音乐剧是形体剧等等。北京是戏剧的天堂,是书籍的天堂,这里的大街胡同里,隐藏着各种各样剧场,各种各样的独立书店。谈到书店,其实我对北京第一认知,就是单向街书店,现在称单向空间的地方,大约几年前我就已经开始接触到的第一家概念书店,现在北京朝阳区有三家,这是向往中的地方,当我一直关注着这个地方,了解了单读,看了影频听了音频阅读了每篇文章,我才真正的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和阅读方式其实在逐渐的与他们的理念所靠近,那是我的桃花源,其实并不想让众好友知晓这地方,却又在常常的转发中让身边人也了解到这家书店,他们也了解到我的梦想就是能在这个桃花源里找到归属感。这是我该为之努力的地方。我也意识到自己应该在阅读和写作评论中有所提升有所作为,自然也不能够放弃成绩。

  她如烈酒浓汤,泯上一口,在喉咙里存续着,然后绵长悠然。在这商业化的城市里寻找那些历史的甚至已经逝去消亡的,是我应该做的,我应该传承的是这座城一点一滴的文化。气息,底蕴,魅力,能够阅读拍摄她古老的美,一颦一笑皆能溶于我的文字里,皆能印在我的照片里,就是这样的存在,才是我写这篇杂碎的意义。

  2、单向街给我打电话的时候说经过仔细仔细仔细仔细仔细仔细的查看我的简历,觉得我挺好叫我来面试,结果他们根本没看简历。

  3、面试官带着强烈个人色彩与北京人的傲气,要求我必须热爱北京,可我一个外地人,连女票都没爱够,哪里来时间爱北京,再说我爱不爱北京和他有一点关系吗。

  浪费我机票钱,过来你告诉我简历都没看,你这是尊重人?还有强迫别人接受你的观点,你是zf?搞政治宣传吗?

  为什么觉得糟糕?第一,因为在面试时候,面试官迟到。第二,面试前,单向空间的声明是我们会认真挑选出我们觉得合适的人来面试,结果面试时,面试官明显对我的简历不熟悉。第三,面试官认为:来北京打工的人,都对这个城市无比的向往,热爱这个城市,喜欢这个城市,想要奋斗终生,对这个城市无比赞誉......巴拉巴拉的。然而我只想说,我认为即使面试官说的看上去没错,但是这也只是他一个人的观点,对吗?我认为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将自己的观念强行灌输到他人身上。我只是因为喜欢单读而来北京的,我不向往不崇拜北京,难道我就不能来北京吗?难道因为不喜欢工作我就能不工作,我不喜欢高考就能不高考吗?

  所以,我觉得面试官很令人不舒服。而且这种言语之间,更透露出的是一种在北京所以很自豪的迷之自信。拜托,不是每个人都会像你一样,这么迷之自信,在看不懂我的回答的,我也不解释了。我从来没有想过必须要在哪里工作,因为我只是觉得去看看吧,但是没想到体验感会那么差。

  认识单读,是一年多以前,那时候我还是单身狗,也是学生,买了人生中第一部iPhone,挺开心,就四处寻找好玩的APP,便找到了单读。

  单读给我感觉很舒服,于是我关注了单读、单向空间、还有他们的店铺,在单读买过一些书,还有其他的东西。老实来讲算是比较忠实的用户,尤其是对许知远老师还是挺喜欢。

  我自认为和许知远老师一样,我痛恨这个时代和这个社会,我喜欢阅读,于是单读就成了我与许知远老师进行无形交流的平台。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单向书店招聘店员,当时我人在广州上班,工资可以说还算不错,虽然我当时经济状况还未调整好(刚毕业,的确是经济困难),我从重庆到广州,就耗费了我很多精力,看到单向书店的招聘,我热血沸腾,几个晚上睡不着觉。

  我知道书店店员的工作肯定没那么有趣,也没什么高收入,只能勉强度日,可是我还是抛弃了我现在的生活,我连夜做了我的简历,用ps做的,虽然被我朋友嘲笑不太好看,但是我不得不承认我自己能力有限。

  简历发送过去后,接到了北京的电话,听起来很像许知远老师的声音,我开心的不得了。他在电话那头叫我深思,毕竟广州到北京,距离很远,而且只是一个面试的机会,工资也只能当面恰谈。

  当时正值周五,我们约号周一确定面试与否,他答应我为我保留面试资格。周末经过深思熟虑,我买了去北京的机票,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讲真的挺难受,感觉耳朵受不了,起飞时的超重感(还是失重?)很不舒服,可是我觉得,为了那个我喜欢的地方前进,一定值得。

  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去北京,我在凌晨1点的北京首都机场的寒风中,不知道前往何方,我看着这一个都市,满怀信心的以为,就算不过,也能亲眼目睹单向书店的优雅。

  等待两日后,周四我到了花家地的单向空间,进入书店后,老实讲还行,没那么惊艳,但也足够舒服。与服务员说明了来意,他让我等一会。

  我们约定时间10点,我到的时间大约为9点55分(因为第一次在北京坐车,我看地图1个小时的距离,提前两小时出门却依旧差点迟到,),当我看到还需要等待对方的时候,其实我就挺失望,十点过了大概五分钟,才见到面试官。我想时间这个观念,一开始就拉低了我对他的评价。

  接着我们粗略的谈吐了一番,从聊天中,我看出他对我的简历,只是走马观花,其实根本没用筛选,这让我对他邀请我来北京面试,也产生了一种怀疑,是否有真的考虑过我的成本,来一趟北京,加上我的请假时间,我前前后后花了4000多,其实对我本身就负债的情况下,我已经很努力了。

  面试到尾声,他说:我看出来了,你来北京来我们这里,不是为了钱,也不是因为热死北京,那你为什么要来这里。其实我多想吐槽,但是我还是很认真的回答了,我就是喜欢单读和单向空间,书店,我喜欢这种简单的,和书打交道的生活。

  他接着问我对北京的印象,我说比我想象中的好一点,但是他无却这样给我讲:我认为没一个来到北京的人,都怀揣着对这个城市无比的憧憬,热爱这个城市,想在这里大展身手。

  其实如果我真的是想在这个城市有所成就,我为什么要来当一名书店店员?我想他也许是在北京生活太久,充满了北京人的傲气和自豪感吧。

  我不讨厌北京,但是我觉得我自身对北京是没有什么向往的,如果同等条件下选择,我不会将北京作为第一选择。他的话真的让我觉得做呕,可我也只能微微一笑阐述了一下,我得观点。

  当然了,需要交代一下工资的确不高,但是我也说过了我能够接受,他却还一个劲想让我说出我对北京的痴迷,可我从来不会痴迷一个城市,他的这种想要强加给我的观念,我真的很反感。

  面试全程约一个小时,没见到许知远老师,面试后我坐了一会,看了看周边,其实和西西弗之类的差距并不大,他能存在不过是有许知远老师的名气罢了,可他们却还要将一个慕名而来的人强行改造成一个拜金主义者,试问你们拿什么让我五拜金。

  这社会,不是每个人都喜欢金钱,比如我,就更喜欢自由,对于当天的面试官,我只想说你骨子里的傲气和自豪,留着给别人讲吧。

  我也只能安慰自己,爱过,来过,看过,以后不会再对他有过分的执着。我原本以为他们会挑选一些对这份工作热爱有想法的年轻人,原来他们不过是招一个傻子,还天天要让他充满鸡血的怀揣梦想。

  我是名文字工作者,主要靠忽悠甲方和偶尔的几个心血来潮的创意养活自己,嗯,就是广告狗。从小就有打造一个超大书房的梦想,因为书结识了单读,那时候其实并不知道单向书店和单向空间。

  2017年12月,和单读认识一年多后,我投了一份简历给单向书店的hr,想要从事一份我喜欢的工作。毕竟在我看来,单读的内容这么棒,单向书店应该也不会太差,所以我应聘了一名书店电员,那时,我没有考虑过薪资和通过的可能,只想凭一腔热血来实现长久的愿望。

  诚然作为一名普通的店员,其实情怀不怎么重要,相对来说认真做事很重要。但是对一个人的尊重应该是必须的。

  我去面试的时候,我想他肯定没有认真看我的简历,以至于我说出了很多简历上的内容时候,他都一脸诧异我会说出这种话。

  比如我说我厌世,在简历内容上请清楚出的写着,而且是做了放大处理的,他却很惊讶我的话。

  最难受的是当他问起我对北京的看法时候,我回答的很真实没有一丝准备伪装的意思,我的回答:北京没我想的那么糟糕,雾霾也是好能接受,觉得这城市还可以,却没想到他原来想要我说的是:我认为每个来到北京的人都对这个城市充满了憧憬和期待,他们有一个梦想,促使他们奋斗。而我至今也只觉得北京比我想的好一点,但我来这里真不是为了钱,去书店我基本上需要少一半的工资还不能提供住宿。

  我不太了解许知远。我没看过他的书,不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只是在刚过去的半年多时间里我听过他的一档音频节目『单读』,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天晚上都必须听,才能让自己很快安静下来入睡。

  我也很难说的上来为什么会突然喜欢上一档中年男人的音频节目。可能是他宏大的叙事风格,可能是他想表达的对这个时代似是而非的洞察,那种雾里看花的感觉,恰恰能模糊焦点,缓解信息时代伴随的焦虑感。也可能只是那段时间我对未来的迷茫和挣扎,人生面临选择的不确定和困惑,恰好能从他的节目里找到某种心灵的慰藉。同时,我内心也很抗拒的承认他的声音的确还很好听。

  很多时候,我第二天重复听前一天的节目时,就像我从来没有听过一样。就像古代的巫师,也许没人听得懂,也或许没人真的在意他在念什么一样。而每个时代都需要自己的巫师。

  这是很潜移默化的改变。就像这个时代把我们培养成了谁都不认识的「怪物」。这种「培养」和实验室里生物学家在培养皿里添加各种养料,最后长出来了一个他也不认识的怪物是一样的。而我们每个人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接收海量的信息、观念、思想和社会现实中思想和思想的碰撞,观念和观念的冲突,就像生活在培养皿中不断地接收各种各样的养料一样,肆意疯长成一个「怪物」。

  这当然是好事。我们开始和别人不一样,我们变得更多元,开放,自由,我们开始有自己的见解和审美,我们开始在大众情绪中保持独立和理性,我们没有按照传统教育希望的那样成长,也算是我们的幸运。但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必须适应的孤独和成长的焦灼。

  记得有一次坐火车,从北方到南方,窗外的山川河流村庄城市飞快地和我擦肩而过。而我恰好在听一段是讲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萨摩藩的男孩子在月夜之下弹着琵琶,他第二天可能就要参加一项比赛去撕咬一具尸体。

  艺术能抚慰人心,文艺就是现代巫师的一剂灵药。我们读书就是要获取知识和经验对抗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但更多的是像听一首歌或者看一部电影一样让内心得到安宁和归宿感,并试着理解这个时代。

  碎片和失焦让我们内心彷徨。我们生活里每天都是大事,也习以为常到再没有什么是大事。所以我们必须听一段音乐听一个中年男人念一页书,才能安静的走进漫漫长夜。这种超现实主义的魔幻感就像一种仪式,仿佛回到了几千年前人们围着火堆祷告,对抗饥饿、寒冷、黑暗和野兽。

  正如许知远在他的访谈节目里的自述一样:我是一个不太靠谱的作家,试图捕捉时代的精神,却又常常厌恶时代的流行情绪;我是个勉强的创业者,努力获得商业的成功,却又不完全相信商业的逻辑;我还开有一家书店,书店里只有我想卖的书。我对这个过分娱乐化浅薄的时代心怀不满,希望打破大家思维中的惯性。我也想了解这个迅速变迁时代的动力,新的情绪和人们的内心世界。我会带着我的偏见出发,等待这些偏见被打破,或被再次印证。

  我们每一次尝试和探索就像一场永远僵持的赌局。我们每一个人都像在沙滩上玩耍的孩子。我们试图理解大海的样子,并想象着自己有一天能开着船远渡重洋,我们每天在沙滩上玩耍,按照自己的想象堆一座城堡,直到涨潮时被海浪摧毁。

  我们被社会塑造和雕琢成现在的样子。我们试着阅读这个时代,探索心灵,灵魂的广度和深度。我们也在寻找和形成自己的审美,乐趣,执着的对生活充满期望,对抗内心的焦虑和无助。

  应该说给这个浮躁的社会一点沉下心来思考的空间,一如它(单向街)的名字。但是怎么说呢,毕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中,所以也容易理解要通过互动来加强和吸引一批批读者进行阅读,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当然啦,毕竟是企业嘛,也需要接受它运用市场手段来获取合理的收益来维持自身的经营,保障员工在书店工作在获得心灵上,知识上的增益时,也需要给予员工物质上的保障。这样子才是良性的企业发展,给予读者更好的阅读服务。

  再说,如今国家也推崇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的发展,借助这股趋势,通过互联网模式,进行所谓的“互联网+”运作,也是发展自身,扩大阅读客群基数的良好时机。

  确实是个不错的平台!给实体书店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不仅仅停留在书籍的买卖,延伸至其他产品,笔记本、钢笔等等这些就不一一列举。单向空间打造的除书店以外的有单谈(即沙龙);单厨(定期有主题晚宴);单读(期刊还有APP),每一个都有独特的吸引点,并有不少追随者。主要源于许知远在文化界的吸引力,才能请来这么多文化名流,其中不乏当红的一些作者。

  但说到个人影响,还是要看个人的把握。许多人都是抱着“来看名人”的心态来到沙龙分享会,甚至对沙龙主题都没有了解,这样便不利于分享过程信息的交流;嘉宾也碍于来做新书宣传、听众位面的参差、时间等因素,无法将话题太过深入的挖掘。

  每一个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吧,起码现在单向的文化沙龙是免费的,观众申请几乎也是无条件限制和平等的,给了更多人和文化名人见面的机会,过往的几百期也让很多人有所收获,不必苛求太多……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