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原子质量

文化新闻 2019-12-08166未知admin

  相对原子质量(Ar)是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任何一种原子的平均原子质量跟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让我们从道尔顿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建立的原子论说起。道尔顿根据他所建立的原子论导出了倍比定律(这时倍比定律与定比定律已经形成),并提出了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1803年,他规定了H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虽然他正式发布他的原子论是在1805年)。

  那时人们已经知道水中氢氧质量比为1:8,道尔顿无从知道水中氢氧原子的比例,他就根据思维经济原则武断地决定,水分子是由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所以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8,道尔顿是相对原子质量测量的开山始祖。

  H原子(准确的说是氕)是由1个质子和1个电子构成的,不含有中子。而其他原子都是既有质子也有中子的。中子的静止质量为1.6749547×10^-24g,质子的静止质量为1.6726491×10^-24g,中子是比质子重的0.138%的,这一部分就能让那些有很多中子的原子离整数差得更远(虽然有质量亏损)。

  贝采里乌斯,他是第一位把相对原子质量测得比较精确的化学家。他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在极其简陋的实验室里测定了大约两千种化合物的化合量,并据此在1814~1826年的12年里连续发表了三张相对原子质量表,所列元素多达49种。

  贝采里乌斯还发现2体积氢气与1体积氧气生成2体积水蒸汽(忽略氢键影响),所以他认为水中氢原子数量是氧原子数量的2倍。

  贝采里乌斯觉得氧形成的化合物比氢形成的化合物要多得多,他采用以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0的标准,取代了道尔顿的相对原子质量标准。他纠正了很多相对原子质量的错误,比如O的相对原子质量已经是H的16倍了,H为6.64,它更符合实验事实,所以就被广大化学家采纳了。

  1860年,康尼查罗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国际化学家代表大会上论证了原子-分子学说。在根据蒸气密度法测定分子量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合理的测定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案:“因为一个分子中所含各种原子的数目必然都是整数,因此,在重量等于分子量值的某物质中,某元素的重量一定是其相对原子质量的整数倍。如果我们考查一系列含某一元素的化合物,其中必有一种或几种化合物中只含有一个原子的这种元素,那么,在一系列该元素的重量值中,那个最小值,即为该元素的大约相对原子质量。”

  也许是人们实在受不了那么多小数,也是在1860年斯塔斯建议把氧的相对原子质量定为了16,这样就又有很多是接近整数的了,更重要的是,他将天平的灵敏度提高到0.03mg,将很多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测量值测到了小数点后4位。

  氧的三种同位素中,O-16是最多的,占99.76%,而O-17和O-18分别是0.04%和0.20%,所以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基本就反过来决定了O-16也差不多为16,因为那时候人们虽然不知道有同位素,但是从实验的效果上来看,他们规定的是氧的各种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加权平均数为16。

  O-16核素有8个质子、8个中子和16个电子构成,所以这时的单位1相当于是1个质子和1个中子的平均质量与1个电子的质量的和(精确来说不同于它们的静止质量,因为有质量亏损),这样对很多其他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更接近整数有所帮助,因为很多轻元素的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相同的。

  接下来到了20世纪,汤姆森和卢瑟福相继发现了电子、原子核,在1912年人们发现了同位素可能存在的证据并于1913年成功找到的同位素,此后又在1929年发现了氧是有同位素的!

  试想一下,一直以来作为“标准秤砣”的氧原子居然有3种啊,这不是乱套了吗?物理学家认为,没有一种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因为16只是三种氧原子的加权平均数,这种“混合平均的氧原子”是不存在的,之前相对原子质量的规定是荒谬的。

  所以质谱仪的发明者阿斯通规定,以O-16原子的质量的1/16定为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O-16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0000,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规定为各同位素原子的加权平均数。这个定义与之前的定义主要有两个差别,一是将“O”改为了“O-16”,二是把相对原子质量16改为了16.0000(体现出大部分相对原子质量不是整数为普遍现象)。

  1959年,马陶赫在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联合会(IUPAP)于慕尼黑召开的大会上,建议以C-12原子的1/12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即他建议以Ar(C-12)=12.0000取代Ar(O-16)=16.0000。

  1960年得到了IUPAP的通过,然后IUPAP以新标准与化学的旧相对原子质量相比几乎完全一样,将这个新的相对原子质量标准提交给IUPAC考虑。IUPAC经过考虑后,初步决定接受(有台阶下了,呼呼),并在1961年在蒙特利召开的大会上予以正式通过。

  为什么马陶赫建议将标准改为了Ar(C-12)=12.0000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1、测量相对原子质量的精确方法已经改为了质谱法,质谱仪中碳元素是次级基准,即用C-12做标准是很可靠的,因为碳元素可以形成很多有机物,可以形成很多很多较重的(即分子量较大的)分子离子,这样可以测量的物种很多,对于减小相对误差是有好处的,其他元素不具备这种优越条件;

  3、1950年开始物理学界已经开始推广以C-12为12.0000的标准了,并且在物理学界取得了一定支持;

  4、物理学家可以接受这个新标准,因为它与O-16一样,同样是以一种核素作为标准的,是“严谨”的;

  5、化学家可以接受这个新标准,因为与之前按O-16为标准时的相对误为275ppm(百万分之二百七十五,ppm表示百万分之一)相比,新标准与旧的相对原子质量的相对误差为42ppm,与化学家传统使用的相对原子质量几乎完全一样,因为O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的1/16恰好与C-12的1/12极其接近,也因此现在的相对原子质量最接近整数的元素不是H=1.008,也不是C=12.011,而是O=15.999。

  当我们计算一个水分子的质量是多少时,就会发现计算起来极不方便(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若是计算其它更复杂的分子质量时那就更麻烦了。因此国际上规定采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来表示原子、分子的质量关系。

  国际规定把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分为12等份。那每一份的质量就是:一个原子的质量/(1/12×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一个原子的质量/1.667e-27kg。计算方法(1.993e-26)/12=1.667e-27千克。

  然后再把其它某种原子的实际质量与这个数相比后所得的结果,这个结果的数值就叫做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如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求法为:(2.657e-26)/(1.667e-27)=16,即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6,我们在计算时就采用16。这样就要简便得多。

  注:碳原子有好几种,其中有一种碳原子它的原子核中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加起来是12,所以把它称为碳-12。当然还有其它如碳-14等,它含有8个中子和6个质子加起为14。国际上之所以要选用碳-12而不用碳-14是因为当选用碳-12原子作标准时,其它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都接近整数,便于记忆与使用。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一个质子的质量+中子数×一个中子的质量]/[(1/12)mC]

  仪器网(仪器拼音域名网址,唯一,好记,正宗,可信;符合仪器用户的记忆和使用习惯,是仪器选型采购的专业平台。

  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