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儿童节,那个周总理抱过的小男孩,与他的不解之缘

文化新闻 2021-03-2467未知SHI

    周总理,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人民的好总理,他的一生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把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放在了第一位,重病时,他还在批阅文件,不舍昼夜。

    

    逝世前,他的心里还在记挂着国家,而不是自己。他是深受人民爱戴的人,他一直深深地活在我们的心中。

    周恩来同志青年时代曾经写下这样的寄语:

    “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这是周总理在一百多年前的雄心壮志,也是中华儿女共同的中国梦。现如今,中国这只沉睡的雄狮已经觉醒:高速公路行程突破12万公里,超越美国排名世界第一;嫦娥五号探月取回珍贵月壤,中国航天技术在世界领域迈出了一大步…

    

    敬爱的周总理,这盛世,如您所愿,只是您却再也看不到了。

    周总理的一生留下了很多珍贵的瞬间,他和蔼可亲的形象也深深地烙在很多人的心中。

    最近网络中盛传这样一张周总理的老照片,很多人表示很少看到周总理夫妇笑得这么开怀。

    照片中,周总理夫妇微笑地望着镜头,一左一右站着,而照片的C位竟然不是总理本人,而是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

    

    只见周总理单臂抱着这个可爱的孩子,邓大姐也牵着小男孩肉乎乎的小手,小男孩圆圆的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扒在总理的肩头也丝毫没有怕生的样子。

    更鲜为人知的是,这并不是周总理与小男孩的唯一一次见面,在此后的日子里,周总理夫妇经常邀请小男孩到他们的家中玩耍,还为他精心准备了很多珍贵的礼物。

    直到如今这个孩子还留着周总理送给他的礼物,并且将周总理说的话牢牢记在心中,激励着自己不断前行。

    1963年儿童节,那个周总理抱过的小男孩,与他的不解之缘

    

    这张珍贵的照片拍摄于1963年的“儿童节”,地点是在周恩来夫妇居住的“西花厅”。我们都知道周总理夫妇一直没有孩子,照片中老少三人笑得那样灿烂。

    那么这个让总理亲自抱着的小男孩究竟是谁?为什么他能够进入周总理的私人住所,后来他的人生轨迹又是如何呢?今天作者就带大家回到半个世纪前的中国,回顾周总理夫妇与这个孩子的感人故事。

    伉俪情深的模范夫妻,一生无子的终世遗憾

    

    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的爱情一直是世人传颂的典范,周恩来作为2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的伟人,他与邓颖超的结合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周总理年轻时的照片可以看出,他不仅满腹经纶,而且外表丰神俊朗;而邓颖超同志是一位貌不惊人的革命女战士。

    但是在周恩来眼中,自己的妻子热情大方、对待革命有着超越一般女子的心性,彼此之间的相惜相知、能见到对方的“闪光点”这才是维系夫妻之间感情的最佳“保鲜剂”。

    可是这样的一对恩爱的夫妻直到最后也没有自己的孩子,成了他们一生的遗憾。

    为什么情况会是这样呢?周恩来夫妇又经历过怎样一段痛彻心扉的往事?这不由得引起人们强烈的好奇心。

    周秉德女士是周恩来的侄女,1949年她随伯母搬进了中南海最西北端的西花厅,从此陪伴了周恩来一家15载,并且在周总理逝世后常伴邓颖超左右,是最熟悉周恩来夫妇的人。从她的口中,我们揭开了一段被尘封多年的心酸往事。

    

    她说,周恩来和邓颖超结婚后不久夫妻分别,周恩来率军东征。

    1925年11月20日,许久未见到丈夫的邓颖超争取到省党部任命的特派员身份,赶到汕头与周恩来相会,周恩来见到妻子不远万里前来相见,高兴得不得了。

    只见邓颖超一叉腰,满脸骄傲地说:

    “我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你想不想听?”

    周恩来一听立即来了兴趣,自己的妻子平时都是大大咧咧的,是什么事情,居然也称得上她的大事

    

    邓颖超放下了音量,附在周恩来的耳边说着。

    只见周恩来的表情由原来的堆满笑意,到逐渐收敛了笑容,再到后来满脸铁青…他的内心做了巨大的斗争,过了好久情绪才稍微缓和下来,朝着邓大姐怒吼:

    “你这算什么哲学?生孩子就不能革命了吗!你为什么自作主张,一下子变得如此幼稚,如此轻率!”

    说完他也不出声了,愤怒地把脸别过去,不想让人看见他难过的表情。

    

    原来10月份的时候,邓颖超察觉到自己怀孕了。想着自己也才21岁,还年轻得很,再加上自己在广州的工作局面还没有打开,丈夫又在边境守着国家,两个人都没有多余时间和精力,再添个孩子不是累赘吗?

    于是她狠了狠心,跑到街上的药铺去买了打胎药,混着热水仰头咕咚咕咚地喝了下去,一碗药汤很快就见了底。

    药性很快发作起来,疼得邓颖超在床上直打滚,就这样折磨了她一夜,孩子流掉了,夫妻俩的心也觉得空落落的,好像什么也填不满这个缺口了。

    

    邓颖超从没见过丈夫这么大火气,他说:

    “你怎么可以自己作主把孩子打掉,你没有这个权利,这是我们两个的孩子,再说你也不能把生孩子跟革命工作相对立,我们生孩子就是为了接革命的班,你为什么私自打掉呢?”

    邓颖超看到丈夫这样一副模样,意识到自己可能是真的闯祸了,她跟丈夫解释了好久,保证以后一定不再擅作主张。

    后来邓颖超又怀上了第二胎,夫妻俩都非常高兴,觉得一定要保护好这个来之不易的孩子,切勿再有一点损伤。

    

    为此邓颖超每天吃的东西都是周总理以及家人亲自过目安排,营养也很丰富,却不知为后来埋下了隐患。

    到了1927年的4月份,邓颖超来到广东的一家医院待产。分娩的那一天,孩子太大生不下来,在产房折腾了三天三夜。

    那时候的医疗条件不成熟,没有剖腹产,医生只能用产钳夹住孩子的头颅将其拉出,结果手术操作不当,把孩子的头颅夹伤了,孩子年纪小身体弱,加上又受了这么重的创伤,很快就夭折了,邓颖超也元气大伤。

    “1927年,那么大的孩子,很健壮的孩子,没有成活”,周秉德惋惜地说。

    后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为了躲避国民党刽子手的屠杀,还在休养的邓颖超又从广州转移到香港,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坐船中转到上海,期间邓颖超呕吐不止,连日来的奔波,身体快要支撑不住了。

    周恩来总理见爱妻如此受苦,托人将她送到一家医院就诊,医生检查后说,邓颖超生产以后也没有得到充足的休息,子宫受到了不可逆转的创伤,今后恐怕无法再受孕了。

    

    何香凝

    周恩来出门办公,劝妻子在家休养,不要忧心。她在广东遇到的一群志同道合的姐妹都来看她:何香凝、蔡畅、张婉华等。孙夫人偶尔也会光临,两人十分谈得来。

    作为长辈的何香凝,总爱拉着她的手夸赞:

    “哎呀你那位周先生将来可不得了,我和仲恺就喜欢他,连我那两个孩子也阿哥长阿哥短地叫,没大没小”

    邓颖超听了总是沉默着,也不说话。

    周总理夫妇的舐犊之情,“全世界最幸福的孩子”是谁?

    那是1963年的“六一”儿童节,周总理夫妇又喜欢孩子,想着不如邀请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各自把自己的孩子带到西花厅来玩一玩,就当给孩子们过个节。于是照片上的主人公,那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出场了。

    郑淑芸是周总理的保健护士,平日里她对周总理夫妇悉心照料,工作认真负责,于是周总理夫妇也热情地邀请了她们一家。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猜到这个小男孩究竟是谁了,没错!正是郑淑云3岁的儿子——崔志刚。

    看到小刚活泼可爱的样子,周总理夫妇打心底地喜欢,忍不住抱起了这个沉甸甸的胖小子。

    这是小刚和周恩来夫妇的第一次见面,看到两个陌生的面孔站在自己身边,小刚的表情也是懵懵的,周总理见了更是喜爱,托起了小刚,将他抱在怀中。

    

    身边的工作人员立即扛起相机,“咔嚓”一张珍贵的合影就这样诞生了。

    为了拉近距离,周总理夫妇以及身边的工作人员一般都亲昵地称崔志刚为“刚刚”或是“小刚”。

    那天下午,周总理夫妇的西花厅来了很多活泼可爱的孩子,大一点的追逐打闹着,小一点的就依偎在母亲怀里,周总理被一群孩子围绕着,受到他们的感染,觉得自己的心态仿佛也变得年轻了起来,一群人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午后时光。

    当时周总理想要和小刚合影留恋,可是刚刚几岁的小孩子正是天真烂漫、管不住的时候,小刚正在满屋子乱跑,哪里愿意摄像头对着他。

    大家都想不出什么好点子,显得很无奈,周总理却对哄孩子很有一套,他将自己的乒乓球拍塞到小刚手里,抱着小刚,让孩子站在墨绿色乒乓球桌上,说要教他打球。      

    小刚第一次见到这么新奇的玩意儿,立即来了兴趣,嚷嚷着周总理教他,张开手臂迫不及待地就要“开战”。
    

    当时中美双方“冷战”了很久,双方都在寻找缓和关系的窗口。于是乒乓球就成了打破这层冰块的切入点。

    小小的乒乓球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也对运动场地没有太大的要求,只要寻一处空地,弄来一个桌子,两块木板就可以酣畅淋漓地对战一场,因此当时也成了全国的一阵潮流。

    于是我们就看到总理在一旁给孩子递球,小刚在那里不停地挥舞着球拍,如果有一个球打过去了,总理就高兴地拍手:

    “抽过去了,抽过去了。就这样打,就这样打!”

    郑淑芸感叹到,很少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已经65岁的周总理看起来快活得像个孩子。

    

    诗人柯岩

    后来柯岩看到总理教刚刚打球的照片,心中动容,吟出“呵你,手执球拍的小孩”一诗:

    我们也无须去了解

    了解你的过去和现在。

    因为从你身上,

    我们也领受了,领受了,

    他同样深切的爱;

    因为这一瞬间,

    就是永恒!他的目光

    一直在温暖我们的胸怀……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便是后来人们津津乐道的“乒乓外交”,中美的关系迈向一个新的台阶。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接见美国乒乓球队时还说到:

    “你们在中美两国人民的关系上打开了一个新篇章。我相信,我们友谊的这一新开端必将受到我们两国多数人民的支持。”

    由此可见乒乓球对于当时的总理与人民的重大意义。

    知道小刚爱吃香蕉,邓大姐立即给他剥了一个。小家伙看到后两眼发光,兴冲冲地拿过来咬了一口。

    在一旁的郑淑芸赶紧提醒:

    

    邓颖超与小刚

    “咦,你怎么不先让奶奶吃,就自己吃起来了?”

    小刚也是个懂事的孩子,听到妈妈的话立即把香蕉递到邓大姐跟前:

    “奶奶你吃,奶奶你先吃”

    邓大姐看到小刚这般乖巧,心里更加欢喜:

    

    小刚给邓大姐递香蕉

    “这是给刚刚吃的,奶奶不要吃、不要吃!”

    带着“任务”的孩子,“不一般”的礼物悉心珍藏

    1966年,文革爆发,周总理夜以继日地工作,常年可以从楼下看见他办公室彻夜不息的灯光。

    叫总理按时的休息、吃饭,成了叫邓大姐最头疼的问题。因为周总理在这方面执拗得很,让人去劝,反而适得其反、关心则乱。

    

    周恩来曾用过的办公室

    几次,有人去劝他休息,最后都碰了一鼻子灰。他是这么说的:

    “这么多事等着我做,我去休息,你来帮我做啊?”

    后来邓大姐想到了一个绝佳的办法:找小刚啊!总理总不能对孩子也发火。

    这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小刚从幼儿园放学后来到了西花厅,邓大姐交给他的一个光荣的“任务”:去喊爷爷出来吃饭!

    

    因为大家都已经吃过了,就剩总理还饿着肚子。

    小刚肩负着这个“重大的”任务,轻声轻脚地来到周爷爷办公室,果真看到周总理还伏在案边,他轻轻唤了声:

    “爷爷,去吃饭!”

    周总理闻声望了他一眼,没回答,依旧专心致志地工作。

    

    看书的周总理

    第一次行动失败了,邓奶奶鼓励小刚再次出击。

    这次,小刚径直跑到总理跟前,晃着总理的胳膊撒娇:

    “爷爷,奶奶让你去吃饭”

    

    周总理与孩子们

    周总理有些无奈,于是他从桌上的文具筒里顺手抽出一把裁纸刀塞给小刚,说道:

    “小刚,拿去玩吧,爷爷有很重要的工作要做!”

    小刚也不好意思再打扰,急匆匆地跑到邓大姐面前:

    “我叫了爷爷,他不来!”

   

    郑淑芸给邓大姐煮完药,看到小刚手里的小刀感到很吃惊,立即委托总理秘书张树迎归还。

    结果张树迎又把小刀重新放到小刚手里,笑着说:

    “这小刀周爷爷送给你了,好好保存啊!”

    小刚珍重地接过小刀,放在手里仔细地观察。

     

    他不知道的是这把裁纸刀其实是外国友人赠送的周总理的礼物,纯天然象牙雕刻而成,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周总理居然把它给了小刚,估计是亲侄子也没有过这样的待遇。

    1967年,总理夫妇分外想念小刚,便邀请他一家到西花厅来,当时孩子刚上小学,邓奶奶拉着孩子的手问了他的近况。

    正聊着时,周总理回来了。看到小刚也在,他难得没有立即去办公室,而是坐到邓大姐旁边与大家一块聊天。

    问到小刚最近的学习,孩子说自己正在背诵毛主席的“老三篇”。
    

    周总理关切地问他是否都能背下来,小刚说:

    “《为人民服务》背下来了,《愚公移山》和《纪念白求恩》还没全背下来。”

    这么小的孩子就能背下《为人民服务》,周总理感到很惊喜。

    他摸着小刚的头,叮嘱道:

    “‘老三篇’不仅要背,更要懂得每一篇文章的含义。”

    

    郑淑芸一家将要离开时,周总理拿着一本很袖珍的“老三篇”,对小刚说:

    “这个小本本送给你。带在身上很方便,背不下来的时候,可以随时翻一下。”

    回到家里,小刚一家打开总理所赠的小本子,只见背后的封皮里,用钢笔工工整整地写着这样一行字:

    “一九六七年十二月十日周爷爷送给小刚”

    虽然只是再正常不过的馈赠,却蕴含着老人家对孩子深深的期许。

    最是伤心一月八此情绵绵无绝期    
    

    2016年,是纪念总理逝世的40周年。1月28日下午,周总理身边最亲近的家属、工作人员、革命后代以及敬仰他的社会各界人士等两百多人,共同汇聚在周恩来纪念室,共同缅怀这位难以忘怀的伟人。

    已经56岁高龄的崔志刚也来到了这里,他将自己珍藏的曾经周总理赠送给他的礼物,捐献了出来。

    

    郑淑芸、袁明、崔志刚、成宇、马丹妮合影

    抚摸着那个保存多年却依旧光洁如新的乒乓球筒,他又想起了多年以前,父母在和总理谈话时,他独自跑到乒乓球室等候周爷爷。

    望着空旷无人的乒乓球室,小刚感觉到分外惆怅。

    回忆起过去这里热闹的情景,他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

    谈话结束,周总理看到了正在乒乓球室等候的小刚。他走到球桌旁,从桌下拿出一个小筒送给他,叹息着:

    “爷爷打不了球了,这个你拿着玩吧!”

    爷爷打不了球了,这句话流露出的辛酸让人感觉到无比的难过。

    打开小筒,只见里面有两个崭新的红双喜乒乓球。

    乒乓球很快就打坏了,但是球筒却被小刚视若珍宝地收藏了下来。

    

    周总理打乒乓球的时刻

    每每看到它,崔志刚就会想起周爷爷曾经在乒乓球室挥洒汗水的模样。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