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入质 文质彬彬——古代诗歌的若干形式标志和内容分层

文化新闻 2023-06-05184网络整理知心

  古代诗歌的字词、词组、句、句群、段落、篇章,都有内容分层时必要研究的题目。有的诗歌字词的字义或词义没有什么差异,可是寄义却可以差异。

  譬喻,李商隐《无题》诗第一句“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两个“难”字,都是“坚苦,不轻易,做起来费事”的意思,可是第一个“难”偏重客观上的坚苦,后一个“难”偏重主观上情绪的坚苦。诗歌上下文的寄义既毗连着字义、词义,也毗连着诗歌作品的内容。因此,字词也是内容分层的一部门。

  要掌握诗歌的字面意义和言外之意,就要对其举办内容分层,而要相识诗歌的内容分层,除了回收“意正当”举办说明,还可以从诗歌的说话情势入手,探求情势符号。这样一方面可以降服“意正当”分层带来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是由说话的本质属性和文学作品的本质属性所抉择的,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内容分层的领略从详细到抽象,而不是从抽象到抽象。

  诗歌的字数、句数、奇偶、押韵、对偶、语音能力等在诗歌的内容分层中都能成为情势符号,辅佐我们相识诗歌的内容分层。

  语音标志

  有些诗歌押韵时,中间换屡次韵,沟通的韵段构成一个内容层,差异的韵段构成差异的内容层。这种押韵的传统从《诗经》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譬喻,《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篇诗一共三个韵段,别离属于三个差异的内容层,“苍、霜、方、长、央”是一个韵段,“萋、晞、湄、跻、坻”是一个韵段,“采、已、涘、右、沚”是一个韵段。三个韵段的韵脚字都处在沟通的位置上。

  诗歌的语音能力指诗歌作者为了读音的调和,故意行使一些非逼迫性的语音本领辅佐内容分层。语音能力在诗歌内容分层中也具有重要浸染。譬喻,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落日,青山独归远。”这是一首五绝,通篇都差池偶,但“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在沟通位置上行使了叠音能力,使“苍苍、杳杳”成为统一个内容层的符号。

  数目标志

  字数和句数、奇偶等也有内容分层的浸染。《诗经》中每一句诗多为四个字,因此《诗经》许多篇诗都是四个字为一个内容层。厥后的诗多为五个字或七个字,这显然具有内容分层的浸染;词、曲每一句的字数每每是东倒西歪的,可是个中每一句的字数几多都有格律的划定,因此它们的字数也有内容分层的浸染。古代绝大大都诗歌的句数是偶数。从第一句算起,一奇一偶构成一个内容层。譬喻,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个中,前两句和后两句别离是一个奇偶,组成两个内容层。

  有的诗歌尽量多次换韵,可是各韵段的句数经常沟通,也能起到分别内容层的浸染。譬喻《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阁下贱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梦寐以求,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阁下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阁下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外貌上看,这首诗“鸠、洲、逑、流、求”可以处理赏罚为一个韵段,着实否则。由于这首诗每四句形成一个内容层,以是这篇诗有五个内容层: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一个内容层,“鸠、洲、逑”是一个韵段;②“参差荇菜,阁下贱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是一个内容层,“流、求”是一个韵段;③“梦寐以求,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是一个内容层,“得、服、侧”是一个韵段;④“参差荇菜,阁下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是一个内容层,“采、友”是一个韵段;⑤“参差荇菜,阁下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是一个内容层,“芼、乐”是一个韵段。②④⑤中都呈现“参差荇菜,阁下+A+之。窈窕淑女,BC+D+之”的复叠名目,但③没有。从说话情势上看,②最后的“求之”,到了③,就成了打头语。就内容层来说,②③内容更细密,它们可以组成一个内容层,以是有人觉得《关雎》可以合并为四章,让②③两章合并为一章。《毛传》分为三章,这是觉得最后两章内容更靠近,可以并为一章。《毛传》有它的原理。

  由此可见,统一个内容层可以容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段,可是统一个韵段不能拆成两个差异的内容层。譬喻,北朝民歌《木兰辞》开头:“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感叹。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以后替爷征。”一样平常将这两个韵段归为一个内容层:个中“唧、织、息、忆、忆”是一个韵段,“兵、名、兄、征”是一个韵段。能不能将“唧唧复唧唧”至“唯闻女感叹”分别为一个内容层,“问女何所思”至“以后替爷征”分别为另一个内容层呢?后头的这种分别难免支离破裂。

  修辞标志

  许多修辞伎俩具有内容分层的浸染,这在古代诗歌中很轻易看出来。譬喻对偶、排比、复叠、回文、层递、顶真、双关等。

  上引《蒹葭》一诗,它的三个内容层的分别不只在押韵上示意出来,并且在沟通位置上句子的黑白、语法布局以及复叠上都示意出来了,有力地证明《蒹葭》一诗这三个内容层的分别有客观依据。再如,李白《渡荆门送别》中间四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个中,前两句对偶,后两句对偶,别离组成一个内容层。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落日西下,断肠人在天边。”前面三句的每一句都由三个定中布局形成摆设,三句之间又形成排比,组成一个内容层。后头两句跟前三句不组成排比,是另一个内容层。

  昔人假如在相邻两句中行使双关的修辞伎俩,这两句必然是一个内容层。一样平常而言,甲内容层的最后一句和乙内容层的开头一句之间不会呈现双关。譬喻,李商隐《无题》是一首七律,个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行使了双关的修辞伎俩,“丝”谐音“思”,是谐音双关;“泪”指烛泪,又跟眼泪的“泪”语义双关。因此,这两句构成一个内容层。“春蚕到死丝方尽”或“蜡炬成灰泪始干”都不行能单独跟该诗其他六句的任何一句构成一个内容层。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