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与美 根与魂——中国现代美术中的黄河形象

文化新闻 2023-10-25118网络整理知心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劈头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的黄河,蜿蜒东流,一起浩大,如统一条巨龙,在横贯黄土高原、黄淮海平原之后,磅礴入海。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大河,滋养了两岸奋不顾身、英勇固执的中原子孙,鼓励着中华子女劈波斩浪、一往无前。黄河,已成为深植在中国人人心中的文化标记——它不只孕育了光耀光辉灿烂的中汉文明,更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力与美 根与魂——中国当代美术中的黄河形象

  杜键《在急流中提高》

  自20世纪30年月开始,几代文艺事变者将眼光投向了汹涌鼓动的黄河,满怀蜜意地创作出一大批以示意黄河为主题的经典文艺作品。自此,黄河成为新中国文艺创作中的经典图像之一,并逐渐形成清楚的脉络。

  在诸多文艺作品中,用黄河相比、象征中华民族的美术作品也大量涌现。这些美术作品中的黄河形象怎样被塑造出来,“黄河精力”怎样浮现,又怎样泛起中华民族储藏的巨大力大举量?人民美术出书社出书的《大河颂——中国当代美术中的黄河》(以下简称《大河颂》)一书,或者可对这些题目作出答复。

力与美 根与魂——中国当代美术中的黄河形象

  《大河颂》 吴雪杉 著 人民美术出书社

  《大河颂》由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传授吴雪杉创作,从黄河主题经典美术作品中全心遴选20件(组),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拍照等艺术门类。作者试图通过解读差异时期、差异艺术家创作的黄河美术作品,说明艺术情势背后雕刻的代价观与文化理念,构建起一部黄河的当代视觉成长史,为20世纪中国艺术史以及黄河文化史提供一份视觉佐证。作为《大河颂》的责任编辑,笔者从书中获益良多,现略陈管见。

  民族之精力

  据《大河颂》梳理,《淮南子·氾论训》里说:“赤地三年而一直流,泽及百里而润草木者,唯江、河也。”这里的“河”,特指黄河。因为黄河源远流长,黄河也称作“长河”“大河”。本是一条天然河道的黄河,从何时起成为民族精力的象征?《大河颂》里引述专家的见识论证,“将黄河及华北平原同爱国主义、革命主义更为直接地接洽在一路的是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

  1939年,光未然、冼星海相助的《黄河大合唱》以歌曲的方法剖析、撒播黄河的民族意义。受此影响,黄河在美术规模里的重要性获得晋升。20世纪早年,除舆图外,专门刻画黄河的绘画并不多见,也没有发生足以匹配黄河象征意义的图像。而20世纪以来,用黄河相比、象征中国或中华民族的美术作品大量涌现,成为艺术规模一个颇为精明的征象。

力与美 根与魂——中国当代美术中的黄河形象

  詹建俊、叶南《黄河大合唱—逃亡·焕发·抗争》(局部)

  就在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的1939年,他在延安窑洞中叼着烟斗凝思构想创作的样子,被版画家马达用木刻肖像画的情势表达出来。画面中的冼星海戴着军帽,裹着围巾,坐在书桌前奋笔疾书——一位为人民公共处事的音乐家正在誊写一首抗日之歌。《黄河大合唱》及相干艺术作品在抗战时代的发生和风行,也从头塑造了中华子女对黄河的奇异感觉。1941年5月30日,画家胡一川在日志里写道:“黄河照往日夜不断地滔滔流,他以宏伟的气派呈此刻亚洲的华夏大地。他是中华民族强硬的精华,他是中华民族要求独立自由解放的吼声。”胡一川的感觉,颇能声名其时人们对黄河认知上的重塑。随后,“黄河”进入了更多艺术家的创作视野。直至今天,《黄河大合唱》这一民族解放的高歌还是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在“国度重大汗青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黄河大合唱——逃亡·焕发·抗争》等作品即是佐证。

  千百年来,黄河滋养中华子女,中华子女也守卫黄河,有多个“渡黄河”的重要汗青时候被美术事变者提炼、缔造。1959年,画家艾中信创作《东渡黄河》,描画1937年八路军东渡黄河抗日,赞美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解放所作的卓著孝顺。1961年,艾中信创作完成《夜渡黄河》,反应1947年6月30日晚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刘伯承、邓小平批示下,从濮县至东阿县300里战线上打破黄河天堑的军事胜利。这次“夜渡”,揭开了人民解放战役进入计谋袭击阶段的序幕,成为中国革命战役史上一个巨大的转折点。画家石鲁1964年创作了《东渡》,画家钟涵1978年创作了《东渡黄河》。此类主题性创作,将黄河与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的巨大奇迹细密接洽在一路,“黄河精力”慢慢被构建出来,并获得了充拭魅展示。

  人文之力气

  据《大河颂》描写,“黄河风光”和“糊口在黄河两岸的人民”这两个主题,一向是黄河视觉文化的焦点,并在其后的近百年时刻里,由无数美术事变者借由差异前言、情势和题材重复创作,进而显现出黄河蕴含的富厚多彩的文化内在。

  1949年早年,黄河道域水灾频发,黄河两岸的人民深受其害。新中国创立后,黄河得以新生。黄河管理成为社会主义建树必需办理的重要课题,“除害兴利”的管理目的很快获得建立,三门峡水利工程建树被正式提上日程。作为新中国黄河管理的重要符号,三门峡以及黄河沿岸新兴都市建树成为艺术家们热衷描画的题材。在这些题材的美术创作中,桥梁、工场、呆板、大楼等意象常常呈现,反应了社会主义建树的试探和成长,也浮现出一个期间人们对黄河的柔美愿景与想象,通报出一种欢乐激昂的乐观立场。这一时期,谢瑞阶的《黄河三门峡地质勘察事变》、吴作人“三门峡”组画、傅抱石的《黄河清》以及刘岘《黄河新貌》颇具代表性。

  黄河的精力不只在黄河自己,还在于黄河与人的相关。中华民族与黄河的相关很是亲近,尤其糊口在黄河两岸的中华子女,他们的出产建树、衣食住行都与黄河痛痒相干。母亲河背后,雕刻着昂扬向上的中华民族的代价观和优越传统文化。

  在《大河颂》看来,在平凡人身上探求、发明民族的生命力,是20世纪70年月末和80年月初文艺界的一种头脑倾向,故而这个时期的美术创作者将眼光投向了黄河两岸的平凡劳动者。画家钟涵这样描写在黄河滨写生的感觉:“劳动的人在斗争中与他的工具——天然相互浸染而美满无缺……在我看来,那黄河浪里犹如紫铜铸成的脊梁,的确就是我们民族风致的某种归纳综合和象征。”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