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服药后不能立竿见影?

健康前沿 2022-12-31158未知admin


药物发挥作用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药到”为什么不能马上“病除”呢?


很多患者在治疗时祛病心切,希望用药后能立即显效,《红楼梦》中就有生动的描写:这里晴雯吃了药,仍不见病退,急得乱骂大夫,说:“只会骗人的钱,一剂好药也不给人吃。”作者曹雪芹是粗通医理的,所以才借着麝月的话来劝她:“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先得从药物发挥作用的机制说起,药物发挥作用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药物到达患病部位;二是患病部位的药物浓度必须保持足够的量,但也不能超量,防止产生毒性反应。


我们知道大多数的药物都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患病部位的,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称之为血药浓度,药物必须达到足够的血药浓度,并分布到患病部位才能发挥药效。


所以,药物进入血液和到达患病部位的速度越快,起效就越迅速;药物在作用部位的停留时间越长,作用就越持久。


药物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就像我们吃饭,饭菜中的营养一部分被人体吸收转化为能量,一部分排泄出体外,人就会感到肚子饿,提醒又该吃饭了,如此才能维持生命的需要。这样一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服药必须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或遵医嘱,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按时按量的用药,才能维持足够的血药浓度,从而起到“除病”的效果。


除去患者漏服、少服药品的情况,不同药物的起效时间是不一样的,不同疾病所要经历的病程也不一样,比如,消除症状的药品起效较快,像止痛药30分钟左右即能起效,而针对病因的抗生素起效就比较慢。



所以,有些患者服用药品一两天没发现有明显的作用,就停药或者随意增减药量,甚至反复换药,这样不仅达不到效果还可能会延误病程。


总的来说,有以下原因可以影响药物起效的时间:


一、疾病的发展状况


每种疾病都有固有的发展历程,一些常见病不治就能自愈,如常见的普通感冒、非感染性腹泻等,这些疾病好转通常需要1周左右的时间。但也有一些疾病会随着时间推移发展转化,如感冒合并支气管感染,腹泻造成脱水电解质紊乱,病程和服药的时间就需要延长。



二、患者的生理因素


同一药品在不同人体发挥药效的速度也会有差异。比如胃酸分泌减少、胃肠活动减弱、幽门狭窄的患者等可能会延长胃排空时间,导致固体制剂中药物的吸收被延缓,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见效。药物起效的快慢还与患者的敏感性有关,有的人可能起效快,效果更明显,有的人可能要慢一些。


三、用药方式


口服药物起效慢于注射药物。这是因为注射的药物可迅速进入血液循环运送至全身各处,而口服的药物还需要经过在胃肠道内的吸收过程才能进入血液循环。


当然,并不能根据这一点就简单地认为注射药物比口服药物好。注射给药需要医护人员的帮助,使用不方便,不仅给患者造成疼痛,药物瞬间到达体内产生的血药浓度高峰还有可能造成毒副作用。


错误的用药方式也可能影响药物起效的时间。比如需要舌下含服的药物:硝酸甘油舌下片等,应放于舌下唾液多的地方才能快速溶化经黏膜吸收起效,而放于舌头表面是很难起效的。


又比如肠溶片剂、肠溶胶囊,若将药片掰开,或者将胶囊内的药物倒出包裹在馒头中服用,药品可能被酸性的胃液破坏,难以到达小肠中被吸收从而发挥疗效,甚至还可能会产生对胃部的刺激性作用。



因此在用药时,切不可因为才用了一两次药没发现明显效果,就随意停药、自行增减药量。但用药3天以上还完全不见效的,可咨询医生或药师,再进行调整,发挥药物应有的作用。


内容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医学科普与健康教育系列丛书:家庭用药那些事儿》

主  编:郑姣,祝益民




END






声明:本材料仅供疾病认知教育使用,无意提供任何医疗建议或推荐任何具体治疗方案,与您个体疾病状况有关的任何治疗方案或其他医疗相关问题,请咨询您的主治医生。




喜欢文章内容请在这里为我们“点赞”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