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自现代化征程上并肩前行——中拉双向奔赴的四季故事
新华社北京5月13日电 特稿|在各自当代化征程上并肩前行——中拉双向奔赴的四序故事
新华社记者陈瑶 陈寅
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度配合体论坛第四届部长级集会会议13日在北京开幕。颠末十年悉心耕种,中拉论坛机制已成为中拉划一对话、互利相助的重要平台。
光阴流转,四序更迭,中拉整体相助的出色画卷缓缓铺展。绽放在墨西哥戈壁里的中国“太阳花”、风靡中国健身达人圈的巴西莓果泥、遨游在圭亚那稻田上的中国农业无人机、提拔中国花草市场“新宠”的秘鲁朱顶红……一个个超过山海、毗连中拉的感人故事,成为十年来中拉修建全方位、多条理、宽规模对话相助收集的活跃注脚。
洁净能源向“绿”而行
朝阳花开春常在,墨西哥佩尼亚斯科港住民用电不愁了。
在水草丰沛的处所,各类花草把太阳的光和热转化成大天然的美。而在墨西哥西北部索诺拉州戈壁地域的佩尼亚斯科港,长年干旱、高温、光照时刻长,光伏项目犹如盛开的“太阳花”,把光和热转化本钱地住民空想的电。
4月的一天,47岁的内地住民何塞·加尼卡从冰箱里取出食材筹备晚餐。“不消为储存食材发愁”这一看似泛泛的需求,他早年不敢想象。“早年供电很不不变,常常停电。”加尼卡说。
这统统跟着中国企业承建的佩尼亚斯科港光伏电站二期工程交付投产产生了改变。
为缓解周边地域的电力缺口,镌汰对电力入口的依靠,墨西哥全面推进佩尼亚斯科港光伏电站建树,完全建成后将成为拉美最大的光伏项目。
行走在光伏板间,中能开国际建树团体有限公司佩尼亚斯科港光伏电站二期工程项目司理王志飞无比孤高。他说,佩尼亚斯科港光伏电站是墨西哥门类最一切、技能最伟大的光伏项目。二期工程总装机容量到达300兆瓦,逐日最高发电量达204万度,可满意20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
十年来,中拉洁净能源相助助力成长,点亮拉美万家灯火:在巴西,瑰丽山特高压输电项目缓解了内地电力供给求助;在智利,蓬塔风电场助力内地可一连成长;在古巴,西罗雷东多生物质电厂变废为宝;在哥伦比亚,伊图安戈水电站建成后将办理世界12%的电力需求……
智利塔尔卡大学工程系学者克里斯蒂安·加西亚说,拉美的地理友善候前提相宜成长洁净能源,中国拥有洁净能源项目建树运营的技能和履历,中拉在这一规模拥有自然的互补性。
“感激中国辅佐我们实现了能源布局的转型进级。”加西亚这一句发自心田的感应,正是对十年来中拉洁净能源相助厚实成就的精准归纳综合。中拉相助向“绿”而行,为环球可一连成长注入新动力。
人文交换双向奔赴
莓子冰饮润齿牙,身在中国的巴西女人乡愁解了。
酷暑难得,各色清冷饮品备受斲丧者青睐。低热量、抗氧化、纯自然……在人们越来越追求康健的进程中,巴西莓在一众“超等生果”中脱颖而出。
“没想到在中国也能吃到巴西特色甜品——巴西莓冰淇淋!”
中国上海,巴西女人英格丽德·托尔夸托走进街边一家巴西莓果泥专门店。品尝一口后,她惊奇地惊叹:“隧道,是巴西的味道!”
托尔夸托从小就对中国有着浓重的乐趣。大学时代,她报名了孔子学院的课程,之后两度赴华交换进修。2024年,她再次回到远离九年的中国,成为复旦大学金砖国度研究中心的会见学者。
身在中国,她发明身边的巴西元素越来越多,每次她总会同身处巴西的中国伴侣、孔子学院先生高春晗分享。同时,高春晗在巴西也发明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
在巴西,约200年前中国茶农带来的茶树和巴西莓棕榈树并肩而立,中医诊所走进巴西社区,针灸被纳入医保系统。在中国,巴西“战舞”走红收集,两国经典文学作品互译工程佳作频出……
中巴友爱往来是中拉人文交换的活跃缩影。十年间,“汉语热”在拉美多国日益鼓起,中国多次以主宾国身份介入拉美地域国际书展,拉美影视作品也几回表态中国的国际影戏节,“中拉文化交换年”“中拉文明对话论坛”等勾当乐成举行……中拉在互学互鉴中相知相熟、临近相亲。
中外说话交换相助中心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域中心主任罗伯托·拉方丹暗示,十年来,中拉人文交换日益富厚多元,人心相通慢慢深化。在文明互鉴、开放海涵的基本上,中拉联袂敦促各规模相助迈上新台阶。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拉人文交换活力迸发,两边在相融相通、互促互鉴中联袂向前。
技能相助守望丰收
稻花香里说丰年,圭亚那无人机水稻精准栽培试点项目成了。
秋日是丰收的季候。万千稻穗随风摇曳,铺展成一片金色的海洋。但稻田里的出色不但在地面。
南美洲北部,圭亚那广袤的稻田上,中国农用无人机在蓝全国低空航行,拍摄下黄灿灿的稻浪。操纵员温菲尔德·华盛顿目不斜视地盯着屏幕。无人机是他“会飞的眼睛”,及时传回清楚图像,说明植株长势、田间水量与病虫害环境。
中国无人机是圭亚那水稻精准栽培试点项目标“要害脚色”,这一试点由中国—连系国粮农组织南南相助信任基金支持。2022年,在“中国—连系国粮农组织南南相助支持拉美和加勒比国度配合体晋升数字农业成长韧性项目”的大力大举敦促下,圭亚那稻米成长委员会在内地启动了试点建树。
圭亚那农业部数据表现,在该项目支持下,圭亚那水稻单产从2019年的每公顷5.9吨晋升到2024年第一季的每公顷6.6吨,2025年这一数字有望再次攀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提供无人机、平板电脑等装备,项目尚有一个要害环节——指导与培训,包罗调派中国专家去圭亚那现场指导和约请项目参加职员到中国接管培训。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朱海波是专家构成员之一。他先容说,中国专家计划了一套顺应圭亚那的技能办理方案,辅佐内地设立专业化处事团队,体系培训无人机飞手与数据说明师。
圭亚那稻米成长委员会技能推广主管特拉维斯·皮尔格林是赴华培训的一员。他说:“中国先辈的农业技能开辟了我们的视野。”返国后,皮尔格林与内地措施员相助开拓了相干应用措施。2025年,圭亚那新一季水稻栽培试点进一步扩展。
现在,圭亚那稻米成长委员会作育了8名无人机飞手和12名数据说明员,还设立了地理信息体系小组,敦促水稻栽培全面走向数字化。
圭亚那农业部长祖尔菲卡·穆斯塔法评价说,该项目是圭亚那当局、连系国粮农组织、中国等配合全力的成就。中国驻圭亚那使馆首席馆员黄瑞参赞暗示,这一项目将助力圭亚那实现到2025年“食物入口镌汰25%”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