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车界|系统故障锁单延迟、友商趁势“截和”,小米YU7陷交付困局

汽车新闻 2025-07-0376网络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雪 鹿青松

6月26日晚十点,济南市民王先生准时打开小米汽车App,准备抢购预热已久的小米首款SUV小米YU7。提前填好的身份证信息却突然被系统报错,他反复核对重试,手指在屏幕上焦急点击。

反复尝试操作后,当他终于完成锁单时,预计交付时间已经是37-40周。这意味着他要等到2026年才能提车——届时新能源购置税优惠政策或将调整,王先生也许将面临额外的经济负担。

“小米自己App的bug,为什么要消费者买单?”王先生无奈地说。在社交媒体上,与他有类似遭遇的消费者自发组建了维权群,群内人数迅速突破百人。


系统故障,抢购变“战场”

6月26日的小米YU7抢购之夜,本应是雷军造车路上的又一高光时刻:短短3分钟,大定订单突破20万台;1小时飙升至28.9万;18小时锁单量达到惊人的24万台。

然而狂欢背后,一场技术故障正在上演。

“系统一直提示我身份证号错误,但明明预填信息完全正确。”一位ID为“勇敢喵”的用户在黑猫投诉平台写道。他在抢购过程中反复核对身份信息,耽误了宝贵时间,直到开售10分钟后才在小程序锁单成功。

同样遭遇的刘先生在汽车质量投诉平台详细描述了过程:“在当天晚上22:00进行了快速的抢购,但是由于小米汽车的系统bug,导致在提前输入好的身份证正确的情况下,系统显示输入的身份证信息错误。”

记者查询网络平台发现,这一情况并非个别现象。在投诉详情中,多位用户提到遭遇“预填客户信息不显示”“锁单按钮不显示”“重复付款”等平台故障问题。正是这些技术问题,导致部分消费者锁单时间延迟了一分半钟甚至更久。

对于分秒必争的抢购战,这些延迟成为用户排产位次大幅下滑的关键因素。

同时,也有用户表示,在购车的下单及锁单界面只显示了“锁单后预计8月后开始首批交付”,但是对于如何定义“首批交付”以及非首批交付时间,均只字未提。

在某“YU7支持退订金维权群”中,有用户表示,“作为车企有责任和义务告知大概交付时间,或者在锁单页面显示实时数据,让客户自行判断”,小米汽车的做法,有故意隐瞒交付时间、诱导用户锁单的嫌疑。

“哪怕技术上实现不了实时预估交付时间,那为什么小米汽车不根据自身产能进行限购?比如限制前10万个订单?现在交付时间拖到了一年多以后,谁买车会真的等到那个时候?”一位用户无奈地在群里说道。

漫长等待,产能困局浮现

当用户终于完成锁单,另一个残酷现实浮现眼前——小米汽车App显示的交付周期让许多人倒吸一口冷气。7月1日下午,记者查询“小米汽车”App发现,此时订购YU7 Max版最快交付时间为37周,标准版可长达57周。

“现在定购,交付时间可能得一年以上。”一位小米汽车销售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向咨询者坦言。这代表着部分YU7的锁单用户需等到2026年甚至2027年才能提车。

交付困境背后是小米汽车相对销量而言捉襟见肘的产能。公开资料显示,小米一期工厂年产能为15万辆,于2024年3月开始量产;正在建设的二期工厂年产能同样为15万辆,预计今年7月才能全面启动。

有汽车行业业内人士指出,由于产能爬坡等综合因素影响,小米工厂二期今年的产量会相对有限。24万锁单量已透支了二期工厂直至2027年初的全部产能——这仅是前18小时的订购数据。

产能困境令人联想到特斯拉2018年的“产能地狱”。当时马斯克在弗里蒙特工厂不眠不休,甚至搬走机器人改用人力装配。小米能否如特斯拉般成功突围,成为决定其汽车业务成败的关键。

事实上,近期小米已经加速扩产步伐:6月19日,小米竞得北京亦庄新城一地块,或将用于建设三期工厂;另有消息传出其计划在武汉、上海等地布局新工厂。

友商“围剿”,五千元定金的攻防战

面对小米用户的焦虑,竞争对手迅速亮出“杀手锏”。

“购买蔚来任意一款汽车减5000元,萤火虫系列减2000元。”蔚来上海总部的销售人员明确表示。极氪汽车北京门店则推出价值5000元的50000积分补偿,可用于充电、保养和购物。

阿维塔更是在报销定金基础上,加码提供车辆保养服务和公牛牌充电桩。智己在长沙地区为转购的YU7车主提供定金报销,西安地区则将定金转换为全国通用的电卡。

这场“截和”行动早有预兆。今年4月小米SU7发布时,阿维塔就曾打出“退订的‘米’,有‘TA’兜底”的口号。而早在2025年4月19日至5月31日期间,该品牌已推出“凭友商不可退订单凭证申请最高5000元补贴”活动——比YU7技术发布会还早一个月。

面对友商“围剿”,小米创始人雷军曾淡定回应:“如果用户实在着急购车,国内新能源汽车都不错。”但如今YU7交付周期远超预期,这种淡定能否平息用户焦虑仍是未知数。

法律视角,定金规则的边界

在黑猫投诉平台,多位用户投诉小米汽车“锁单后无法退定金”,要求退款。但根据小米规则,用户在7天犹豫期内可修改配置或取消订单;犹豫期结束后自动锁单,定金不退。

对于因系统故障导致交付延迟的用户,这一规则是否合理?

“小米提供购车系统服务时出现身份证报错、锁单按钮失效等技术故障,导致消费者无法及时锁单,可能属于未全面履行合同义务(提供稳定交易系统)的情况。”广东知恒(济南)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逯义伟指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6条: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应当恪守社会公德,诚信经营,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电子商务法》第48条规定:电子商务当事人使用自动信息系统订立或履行合同的行为对当事人具有法律效力,系统故障导致的损失应由经营者承担。小米若以‘瞬时流量过大’抗辩,需证明自身已尽到最高标准的系统维护义务(如压力测试、应急预案)。否则,故障仍属可归责于经营者的履约瑕疵。”

逯律师表示,小米未在锁单页面明确披露“首批交付”的定义及产能排期规则,导致消费者误判等待周期,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0条: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同时,小米“7天后不退定金”的规则属于格式条款。若因系统故障导致消费者错过黄金锁单时间,仍拒绝退定金,则违反了《民法典》第496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6条的规定:格式条款提供方未履行提示义务的,消费者可主张条款不成为合同内容,且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排除消费者权利。

“针对系统故障、交付隐瞒问题,消费者可集体向市场监督管理局举报小米涉嫌欺诈宣传、未尽告知义务;就APP技术缺陷问题,消费者可向工信部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投诉。”

此外,针对定金问题,逯律师建议,“消费者可依据《民法典》第563条,以“小米违约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为由起诉解除合同、返还定金。”

风波不断,信任危机隐现

YU7交付困境只是小米汽车近期风波的一环。今年5月,约400名SU7 Ultra车主因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涉嫌宣传不符发起集体维权,要求退车。

当时小米提出补偿方案:未交付订单可改配铝制前舱盖;已提车用户获赠2万积分(约2000元)。但车主认为这与4.2万元选装费差距过大,且改配需重新排队30-40周。

更离奇的是5月中旬,YU7尚未发布时,网上竟批量出现“质量维权贴”,声称车辆存在“座椅调节异常”“车门缝隙过大”等问题。有网友调侃:“这是预判错了发布时间,定时黑稿忘记改日期了。”

交付困局也催生了订单转让的“黄牛”市场。在某二手交易平台,消费者正溢价出售YU7订单。记者在二手交易平台发现,“小米YU7订单转让”的帖子悄然增多。一位标价8000元的卖家坦言:“等不起了,转单还能赚3000差价。”而济南某极氪4S店的销售坦言,小米YU7发售以来近几日,便已经接待了十几位持小米订单前来咨询的客户。

未来之路,产能与时间的赛跑

面对危机,小米汽车正多管齐下突破产能瓶颈。除加速工厂建设外,小米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在微博表示,App显示的交付时间为动态预估参考,将随产能爬坡更新。

然而对已下单用户而言,由于2026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存在变数,延期提车可能导致额外支出,这成为许多用户焦虑的核心。可见,产能能否实现快速且顺利的提升,已然成为了小米汽车下一阶段发展的关键所在,将直接决定其未来的市场走向与成败。

交付时间的数字仍在跳动,在北京亦庄,小米汽车二期工厂正在加紧设备调试,预计7月全面投产;武汉和上海的新工厂选址谈判也在秘密进行。这些举措能否缓解超长交车等待周期?市场拭目以待。

雷军曾在马斯克传记中读到特斯拉2018年的“产能地狱”。如今,这位中国科技界的传奇人物正亲历汽车制造的残酷考验。工厂能扩建,生产线能优化,但消费者信心的裂痕,需要更多诚意和时间来修复。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