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与清明:两节融并一节的历史流变

文化新闻 2024-04-06130网络整理知心

  源自先民“仰观俯察”的寒食、晴朗节,在汗青的时空里,曾经凭证各自的轨迹恒久润泽着中国文化的热土。但因为二者自然的兼融特性,于是自唐代开始,寒食与晴朗开始产生关联,寒食、晴朗并称,寒食禁火,晴朗取火,省墓亦由寒食扩展到晴朗。至清代,寒食节完全被标记化,并和晴朗节逐渐融并,进而被晴朗节代替,节俗也多被吸纳为晴朗节的勾当内容。

  “改火”渊源持久,寒食独予子推

  “寒食近,蹴踘秋千,又是无穷游人”,万俟咏的《恋芳春慢·寒食提高》,描画了北宋汴首都寒食时节的富贵盛景。

  寒食节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在人类分明以太阳和玉轮指示季候之前,曾有过很长一段时期是以恒星大火(心宿二)作为示时星象以布置出产和糊口的。每当仲春时节大火昏见东方之时,被以为是新年的开始,并有一套谨慎的祭奠典礼。典礼之一即是熄灭掉所有旧火(禁火),代之以从头钻燧取出的新火(改火)。

  旧火与新火瓜代之际,必需筹备出足够的熟食以备食用,好比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实的“造饧、大麦粥……斗鸡,镂鸡子,斗鸡子”。这些熟食是在禁火之后改火之前冷吃的,以是叫“寒食”。因为寒食节最早是在冬至之后第105天,以是又称“百五节”。

  寒食与介子推发生关联,源于战国时期的《庄子》。尽量《左传》中已说起介子推隐居绵山和晋文公封山之事,但并没有关于烧山和寒食的说法。《庄子·盗跖》中演化为:“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至东汉桓谭的《新论·离事》中就有了“太原郡民,以寒冬不人烟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犹不敢犯,为介子推故也”的记实,已明晰将寒食节与介子推接洽在了一路。

  但隋代早年,寒食禁火风尚,或许只风行于山西的原晋国旧地。如《后汉书·周举传》说:“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少不堪,岁多死者。”周举就任刺史后,曾“作吊书以置子推之庙,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遂改为只吃三天冷食,并“宣示愚民,使还温食”。

  魏晋南北朝战乱不已,生齿丧失严峻,自逆耳任因寒食而“岁多死者”的征象存在。以是曹操霸占并州后,就以“北方沍寒之地,老小羸弱,将有不堪之患”而下《明罚令》,划定“人不得寒食”,若有违犯,家长判徒刑半年,主吏判徒刑一百天,令长罚一个月俸。于是自隋代,寒食节自一个月缩为三日而大行其道。

  在寒食节的全部典礼中,禁火改火是最首要的,并且很严酷。唐代统治者重视寒食节,节日更增加了皇家色彩,朝廷明文划定寒食节禁火三天,并配置假期,最初是四天,后因与晴朗时刻相连,双节连休,沐日延迟至七天。除了休假,宫廷内还会进行寒食内宴。张籍有诗云:“朝光瑞气满宫楼,彩纛鱼龙附近稠。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千官尽醉犹教坐,百戏皆呈未放休。共喜拜恩侵夜出,金吾不敢问行由”,就描画了宴会的热烈空气。

  寒食节一过,必要“改火”,天子会命尚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榆木、柳木取火,于清嫡将新火种分赐予王公贵戚、功臣重臣。中唐墨客韩翃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春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描画的就是寒食节首都长安风物:世界禁火之夜,一队队宫人将燃起的烛灯衔命送至各权臣勋戚家中,以示恩宠。

  宋朝沿用唐朝寒食禁火风尚,据南宋周密的《癸辛杂识·别集下》“绵上火禁”笔记实:“升平常禁七日,丧乱以来犹三日。相传火禁不严,则有风雹之变。社尊长至日就人家,以鸡翎掠灶灰,鸡羽稍焦卷,则罚香纸钱。有疾及老者不能冷食,就介公庙卜乞小火,吉则燃木炭,取不烟,不吉则死不敢用火。或以食暴日中,或埋食器于羊马粪窖中。其严云云。”

  寒食要禁烟断火,在居穷苦士的糊口中却又是另一番情况。伍唐珪有诗云:“忸怩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王禹偁则写道:“无花无酒过晴朗,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念书灯。”一个说家中久已断炊,无须禁烟绝火;一个说挑灯夜读尚向邻家乞火,何用断火禁烟?诙谐幽默,令人解颐。

  禁火会接晴朗朝,墓田祭扫各纷然

  寒食节后即是晴朗节。晴朗与物候相干,直到唐朝之前,文献中关于晴朗的记实大多与农事有关。如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就载有“晴朗节,命蚕妾,治蚕室”等。

  古不墓祭,春秋战国时期,以酒食墓祭之风渐盛。《孟子·离娄下》中“乞食墦(宅兆)间”的寓言故事,就反应了其时荣华之家以酒食祭墓的环境。汉代以孝治全国,人们对托寄祖先灵魂的坟茔越发重视,如严延年就不远千里从京师“还归东海扫坟场”。但至唐代之前,每每是“寒食野祭而焚纸钱”,唐玄宗鉴于士庶之家无不于寒食上墓祭扫,于是下诏:士庶之家“寒食上墓,宜编入五礼,永为恒式”。这样,朝廷以政令的情势将民间省墓的风尚牢靠在晴朗前的寒食节。

  唐代早年已有烧纸钱祭亡之俗,但因寒食时代禁火,墓祭也不能举火,于是人们就将纸钱插、挂在坟场或墓树之上,有的压在坟头上,暗示子弟给先人送来了“糊口费”或“零费钱”。“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丘垄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入衰草……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获得鬼域?”这种因禁火而改变的祭奠习俗在其时曾受到一些人的质疑,但民间风俗一经形成,就每每成为一种特定的习惯传统,它在后裔已不禁火的情形下如故传播,于是挂纸钱也成为墓祭的特色之一。

  修整宅兆,破除杂草,培添新土,是寒食节省墓的又一勾当。王建有诗云:“牧儿驱牛下冢头,畏有家人来洒扫……但看垄上无新土,其中白骨应无主”,可见唐朝人很在意这种习俗举动,并由墓上有无新土来判定墓主有无子孙的存在。以是民间也有一套自发形成的习惯压力,如“晴朗不祭祖,死了变猪狗”等,申饬那些试图不推行祭祖任务的不孝子孙。

  因为寒食与晴朗相连,寒食后一日即晴朗,唐朝时就已将寒食、晴朗并称,于是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晴朗产生了关联。“乌啼鹊噪昏乔木,晴朗寒食谁家哭?风吹野外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划分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回去”,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形貌的等于其时寒食、晴朗的墓祭景象。

  晴朗不只从寒食平分管了祭墓的成果,同时也将一些本来属于寒食节的风尚如祭奠、省墓、游春、踏青、种树植花、插柳、放鹞子、荡秋千、蹴鞠、斗鸡等勾当置于本身名下。南宋周密的《乾淳岁时记》记述了宋代寒食省墓、踏青的盛况:“朝廷遣台臣、中使、宫人,车马朝飨诸陵原庙,荐献用麦糕、稠饧,而人家上冢者,多用枣 、姜豉。南北两山之间,车马纷然,而野祭者尤多。”上坟省墓、饮酒游乐的寒食节俗,与晴朗节相连。

  晴朗寒食景暄妍,斗鸡踏青柳户燕帘

  晴朗真正成为习惯节日是在唐代,使其具有了时令与节日的双重意义,放纸鸢、打秋千、蹴鞠、斗鸡、镂鸡子、走马等游春时的娱乐勾当逐渐被纳入寒食、晴朗的节俗中。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