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古代建筑

娱乐新闻 2019-11-2392未知admin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详情

  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国,其古代建筑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7世纪~前22世纪)、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中叶~前16世纪)、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各个时期的建筑分别以金字塔、石窟陵墓、神庙等为其代表。

  根据历史文献资料记载,史学界把古埃及从美尼斯统一起,即公元前3000年左右,到公元前332年被希腊人征服为止的这段历史,称为古埃及时期,它先后经历了31个王朝。在这个统一的奴隶制帝国中,埃及的奴隶主直接从氏族贵族演化出来,民族公社没有完全破坏,公社成员受奴隶主奴役,地位同奴隶相差无几。因此国家机器特别横暴,形成了中央集权的皇帝专制制度。有很发达的宗教为这种政权服务,产生了强大的祭司阶层。皇帝的宫殿、陵墓以及庙宇因此成了主要的令人镇慑人心的建筑物。

  因为不同的地域自然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日照角度、日月潮汐、水流风势、气温、气压、食物、土地、水质、植被等等。作为人与自然中介的建筑,对外应有利于形成小区外部环境,对内应有利于保障人居的室内环境。这些建筑像植物一样,落地生根,合天时,合地利,适宜于地区自然环境的要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在东南亚和南亚各国,在中国的海南岛和台湾岛,椰林茂密,气候炎热,人们用椰树叶、棕榈叶盖起了适应热带雨林的茅草房、小木楼,通风、凉爽、轻盈、简洁,建起了热带雨林建筑。

  在中亚、西亚,在中国的西部高寒地区,人们用石块垒砌、依山就势盖起了石板建筑,避风、挡雪、保温、御寒,筑成了高原山地建筑。如中国的西藏、青海、四川等少数民族在中国西部依山就势建起了各式各样的山地建筑群。

  而尼罗河两岸气候炎热、树木稀少,南部多山体岩石,北部多沙漠荒原,从而确定了它早期以土坯与芦苇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后期则以石村为主。神庙和陵墓以及以圣羊、圣牛为装饰的建筑,是古埃及建筑的主要类型。而炎热的气候与灼人的阳光,导致人们不得不把屋顶和墙壁做得很厚,窗洞开得很小,因而埃及古代建筑给人的印象是封闭与神秘。而这一时期的建筑物就是以民居和简单装饰式建筑为主。

  公元前3200年到前2130年左右。当时的军事政治势力,主要活动在北部尼罗河三角洲,首都为孟斐斯。由于古埃及人迷信人死后会复活,并传说复活的人从此永生,故法老与贵族千方百计在生时就为自己妥善保存自己躯体的陵墓。但是尼罗河两岸缺少良好的建筑木材,古埃及劳动者使用棕榈木、芦苇、纸草、粘土和土坯建造房屋,并且至迟在古王国时期,已经会烧制砖头,会用砖砌筑拱券。大约因为很难取得燃料,难以大量木材来制作模架,所以砖和拱券结构没有重大发展。石头是埃及主要的自然富源,劳动人民以异常精巧的手艺用石头制造生产工具,日用家具,器皿,甚至极其细致的装饰品。早在用石头做工具的时候,公元前四千纪,就会用光滑的大块花岗石板铺地面。这些坚硬的花岗石上,古埃及的劳动者早在主要用石质工具的时期,就刻下了大量的浮雕,用巨大的雕像装饰纪念性建筑物。不仅在石材上雕出用木材或纸草的柱子模样,甚至逼真地刻出编织的苇箔的模样来。

  公元前三千纪之初,皇帝的陵墓和神庙就是石材建造的。古埃及人对太阳和山川都十分崇拜,早期多将陵墓的外观模仿雄伟山峰的为形状,外形为简练的几何形锥体,即我们所熟知的金字塔。埃及现存金字塔七十多座,绝大部分都是这时期建造的,第四王朝时期是建造金字塔的高峰期,因此,史学家将埃及的古王国时期称作“金字塔时代”。下面就此介绍古埃及最为特色的陵墓形式。

  由于受死后将“永生”的神话支配,人们便把存放尸体的陵墓当作永久居住的异常所以,古埃及人特别是法老及贵族,家属都十分重视坟墓的建造。第三王朝以前,孟斐斯一带的早期帝王陵墓,都用泥砖建成巨大的长方形平台,内有厅堂,墓室设在地下,用阶梯或斜坡甬道与地面入口相连接,它与当时贵族居住的长方形平台式砖石住宅极其相似,这就是玛斯塔巴。

  第三王朝时,建筑师伊姆荷太普设计和建造陵墓时,在“玛斯塔巴”长方形的上部重叠了一层又一层的阶梯,越到上面越小,于是形成了锥形的台阶式金字塔。大约建于公元前2778年的伊卡拉昭赛尔金字塔,底面呈长方形,东西125米,南北109为,高约60米,全部用石头建成。该座陵墓被视为金字塔开陵墓的鼻祖,也可以认为,金字塔是用不同大小的“玛斯塔巴”组成的。

  金字塔是古埃及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由于原始的宗教不能满足皇帝专制制度的需要,必须制造出对皇帝本人的崇拜来。这就必须把他们的陵墓发展为纪念性的建筑物,而不仅仅是死后的住所。于是,第一王朝皇帝乃伯特卡在萨卡拉的陵墓,就在祭祀厅堂之上造了九层砖砌的台基,向高处发展的集中式纪念性构图萌芽了。

  公元前三千纪中叶,在三角洲的吉萨,造了三座大金字塔,是古埃及金字塔最成熟的代表,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大金字塔,在今开罗近郊,主要由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孟卡拉金字塔及大狮身人面像组成。周围还有许多“玛斯塔巴”与小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是其中最大者。形体呈立方锥形,四面正向方位。塔原高149米,现为137米,底边各长230米,占地5.3公顷,用230余万块平均需约2.5吨的石块干砌而成。塔身斜度呈51°52′,表面原有一层磨光的石灰岩贴面,今已剥落,入口在北面地17米高处,通过长甬道与上、中、下三墓室相连,处于皇后墓室与法老墓室之间的甬道高8.5米,宽2.1米,法老墓室有二条通向塔外的管道,室内摆放着盛有木乃伊的石棺,地下墓室可能是存放殉葬品之处。这座灰白色的人工大山,以蔚蓝天空为背景,屹立在一望无际的黄色沙漠上,是千百万奴隶在极其原始的条件下的劳动与智慧结晶。据希罗多德《历史》记载,为建造该座规模巨大的陵墓,法老胡夫征召了三直余万民工和军工,先后用了33年才完成。

  吉萨金字塔群中的狮身人面像,人们称它为斯芬克斯,第四王朝法老哈夫拉命令工匠仿照自己的面目琢造了这座长45.7米,高19.8米,仅面部就宽4.1米,口大2.6米的巨型狮身人面像。该巨型石像建成后,被埃及人尊为神,历代都进行维修。

  第三、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130到前1580。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起来,出现了一些有经济意义的城市。新宗教形成了,从皇帝的祀庙脱胎出来神庙的基本型制。同时国土已扩展到南部山区,主要建筑活动集中在首都底比斯周围。底比斯地区多悬崖深谷,法老五的陵墓多依山就势开凿石窟,并能利用梁柱结构,建造比较开敞的室内空间。

  大约公元前二千年,在巴哈里造的曼都赫特普三世的墓,就是这一代表。一进墓区的大门,是一条两侧密排着狮身人首像的石板路,长约200米。然后是一个大广场,它当中沿道路两侧排着皇帝的雕像。由长长的坡道登上一层坪台,坪台前缘的壁前镶着柱廊。坪台中央有一座不大的金字塔,它正面和两侧造着柱廊。它后面是一个院落,四面有柱廊环绕。再后面是一座有80棵柱子的大厅,由它进入小小的石窟式圣堂。整座陵墓庄严对称,与环境结合很好。

  第四、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82至332年,仍以底比斯为首都的古埃及到达了最强大的时期,频繁的远征掠夺来大量的财富和奴隶。奴隶是建筑工程的主要劳动者。国王为缓和民众反对大肆劳民伤财地建造法老陵墓的情绪,而宣扬敬奉太阳神阿蒙的重要,而法老即自称是阿蒙的化身。神庙取代陵墓,是这一时期建筑的主要特色。神庙既是祭祀神灵之地,又是法老的行宫,因此具有宫廷建筑的某些特征。

  庙宇有两个艺术重点:一个是大门,群众性的宗教仪式在它前面前举行,力求富丽堂皇,和宗教仪式的戏剧性相适应。另一个是大殿内部,皇帝在这里按受少数人的朝拜,力求幽暗而威压,和仪典的神秘性相适应。门的样式是一对高大的梯形石墙夹着不大的门道。为了加强门道对石墙的体积的反衬作用,门道上檐部的高度比石墙上的大得多。石墙上满布着彩色的浮雕,圆雕也着彩色。这大门的景象是喧闹的,热烈的,皇帝在这里被一套套仪式崇奉为“泽被万物的恩主”。

  卡纳克的阿蒙神庙是在很长时间陆续建造起来的,总长336米,宽110米。前后一共造了六道大门,而以第一道为最高大,它高43.5米,宽113米。主神殿是一柱子林立的柱厅,宽103米,进深52米,面积达5000平方米,内有16列共134根高大的石柱。中间两排十二根柱高21米,直径3.6米,支撑着当中的平屋顶,两旁柱子较矮,高13米,直径2.7米。殿内石柱如林,仅以中部与两旁屋面高差形成的高侧窗采光,光线阴暗,形成了法老所需要的“王权神化”的神秘压抑的气氛。在卡纳克神庙的周围有孔斯神庙和其他小神庙,宗教仪式从卡纳克神庙开始,到鲁克索神庙结束。二者之间有一条一公里长的石板大道,两侧密排着圣羊像,路面夹杂着一些包着金箔或银箔的石板,闪闪发光。这些巨大的形象震撼人心,精神在物质的重量下感到压抑,而这些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始点,这也就是卡纳克阿蒙神庙艺术构思的基点。

  第五、晚期。公元前332至前30年,即托密勒王朝时期。这时埃及王朝国势衰落,北部屡遭亚述、波斯和希腊入侵,最后,同为古罗马所吞并。因战事频繁,故建筑规模不大,但做工都比较精致,各种柱头的雕琢十分精美,并反映出受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以后,埃及自身的建筑特色渐弱,而变成了伊斯兰建筑体系的重要成员。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