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决战》幕后(毛主席女儿见古月大哭蒋介石扮演者轰动台湾)

娱乐新闻 2023-12-26192网络

在中国的影视圈,有一个特殊的群体——特型演员,他们肩负着扮演重要历史人物的使命。

尤其是以《大决战》三部曲为代表的传统主旋律电影中,诞生了“第一代”特型演员,他们所处的时代与历史比较近,很多见证者尚在人世,所以选角标准非常高,要求形似与神似的统一。

其中就有“毛泽东”和“蒋介石”这两个老对手,古月扮演的毛泽东,曾让李讷大哭起来,而赵恒多扮演的蒋介石,则在台湾引起一阵轰动。

古月

最强主席扮演者

毛主席逝世后,一个重要的任务摆在了桌面上,那就是寻找特型演员,以塑造主席的光辉形象。

军委主席叶剑英亲自把关,从全国的制片厂和文工团系统精挑细选出几百名候选人,虽然其中有很多优秀演员,但叶剑英作为毛主席多年的战友,一定要找到自己心目中那个最像主席的演员。

最后看到一位不知名的文工团演员的照片,顿时眼前一亮,用红笔在他的名字上画了个圈。

这就是毛主席的第一位,也是目前最好的一位特型演员古月。

古月原名胡诗学,出身贫苦,6岁就父母双亡,与姐姐相依为命,他们一路流浪,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进入广西桂林的一座孤儿院,勉强维持生计。

1949年,桂林解放,随军文工团在接收一所大院时,发现几十名孤儿正在生火做饭,原来孤儿院的工作人员在战斗中逃散了,只好由他们自生自灭。

文工团的领导决定收养他们,并作为文艺工作者培养,既能解决他们的抚养问题,也可以为部队服务。

古月和姐姐就在这批孤儿中,他当时只有12岁,部队的条件艰苦,却有着革命大家庭的温暖,古月的表演天赋并不高,年轻时几乎没有登过台,主要是画画,做一些后台的工作。

第一次发现他长得像毛主席,还是在一场慰问演出中,当时他正在搭台子,看表演的战士们过来帮忙,猛然看到古月,脱口而出:“这位同志,你怎么这么像毛主席!”

经此一提醒,大家纷纷聚过来围观,古月也因此成为文工团的小名人。

1979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准备拍摄《西安事变》,在全国范围内海选演员,团里的领导想起古月来,就将他的照片和资料一起送到制片厂厂长的面前,厂长慧眼识珠,又将古月的情况汇报给叶剑英,这便促成了他的演艺之路。

由于缺乏演员的基本功,古月下了苦功夫,一方面恶补表演学的理论基础,一方面在制片厂的帮助下,找来大量毛主席生前的照片和影像,以及主席身边人的回忆和文字资料等等,认真揣摩伟人的角色定位。

首先要做到的是形似,古月的相貌有六分像毛主席,然而在一些细节上还有差距,为此他几乎是强迫自己做到。

古月饰演的毛主席

比如古月的发际线比毛主席低得多,一开始他把前额的头发剃掉,但是头发茬发青影响了真实性,就索性用医学手段拔掉多余的头发。

还有主席特有的生活习惯,古月发现毛主席抽烟时喜欢把香烟夹在指节上,然后捂着嘴抽烟,而他自己和普通人一样,都是用指尖夹着香烟,于是他化身“烟鬼”,每天都按照毛主席的手势一根接一根地抽,硬是练出了肌肉记忆。

毛主席在点烟前还喜欢把香烟在烟盒上磕一磕,把烟丝压实,古月也学得有模有样。

当时普通话还没有普及,如果让荧幕上的毛主席一口普通话,会让人觉得很别扭,所以导演要求古月必须学会湖南方言,古月不辞辛苦,直接到韶山冲住了几个月,学会了用湖南话进行日常交流。

功夫不负有心人,正式试镜时,古月在下巴点上一颗痣,缓缓走到评委面前。

只见他气定神闲地掏出一根香烟,点着的火柴悬在半空中,目光炯炯有神,操着浓重的湖南话讲了一句主席的名言。

台词还没有说完,评委们就爆发一阵掌声,导演兴奋地冲上去,拉着他的手说:你就是我们要找的“毛主席”!

《西安事变》一上映,就引起轰动,当时距离毛主席逝世时间不长,观众们第一次看到毛主席的荧幕形象,惊呼毛主席活过来了,这是对古月的高度肯定,很多热心群众给古月写信,鼓励他能塑造出更好的伟人形象。

这是压力也是动力,古月继续打磨技能,先后出演了《四渡赤水》《开国大典》等影片中的毛主席形象。

特别是《开国大典》作为高规格的献礼片,中央高层领导在观看后,也称赞古月演得几乎以假乱真,他还因此获得了“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

《大决战》系列是中央以举国之力打造出来的主旋律精品,这为古月提供了更大的舞台,让他能够淋漓尽致地演绎出毛主席指挥千军万马的领袖气概。

剧组赶赴西柏坡实拍时,毛主席的女儿李讷也闻讯赶来,观摩拍摄现场,当古月化好妆走过来的时候,李讷惊呆了,按耐不住对父亲的思念,竟失声痛哭起来。

李讷握住古月的手,扶着他坐在沙发上,激动地说:“您的手和我父亲的手感觉一样。”

临别时,她再次靠在古月的身上哭泣,古月抚摸着她的肩膀,深情地说:“我理解,我理解。”这一幕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比如在《辽沈战役》中,在接到林彪改打长春的电报时,古月饰演的毛主席把电报一扔,怒气冲冲地说:“就请林彪到军委好喽,我到他那里去!”

一句话就将毛主席行事果断和鲜明的个性表现出来。

《淮海战役》中,毛主席作战前动员,大手一挥:“夹生就夹生,也要把它吃下去。”

则表现出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气概。在古月 20 多年的演艺生涯里,一共扮演了87次毛主席,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倾注在这一件事上。

古月表演娴熟,极富神韵,所有看过他银幕形象的人都承认,他是最像毛主席的。

2005年7月2日,古月因心肌梗塞去世,享年68岁,再也无法为我们展现伟人风采了。

轰动台湾的“蒋介石”

“蒋介石”作为主旋律影视中的最大配角,表演难度其实丝毫不比主角低,首先要站稳立场,不能刻意拔高人物,同时要肯定其历史功绩,尤其是出于两岸对话的需要,也不能过度丑化。

蒋介石第一次出现在银幕上是在1979年的电影《吉鸿昌》中,只有一个镜头,缺乏代表性,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同一年上映的《大渡河》才是他的首秀。

而在这两部最早的作品中,扮演蒋介石的特型演员都是赵恒多。

赵恒多出生在河南确山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丧父,像那个时代的大部分河南老乡一样,饱受水旱战乱之苦,长年吃不饱穿不暖,这却没有阻挡他对艺术的爱好。

赵恒多从小就爱看戏、听戏,熟悉豫剧、河南坠子的传统戏曲。

十九岁那年,桐柏军分区的部队路过确山,意外发现有表演天赋的赵恒多,就把他收入文工团,当班长问起入伍动机,他天真无邪地答道:“为了能吃馍。”

可见也是个实在人,他在文工团里踏踏实实工作,调入总政话剧团,后来从部队转业,在工厂里做工人将近十年时间。

原以为一生就这样平平淡淡过去了,因为以前在部队人缘好,在全国海选蒋介石的演员时,总政话剧团想起了这位老战友,就推荐他去参加。时年49岁的赵恒多,在形象上接近老年蒋介石,又有一定的表演功底,最终被选中。

在前三十年的宣传中,蒋介石一直是一个反动派和卖国贼的形象,相当脸谱化。

得益于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解放的潮流,也是为了改善与蒋经国当局的关系,八一制片厂准备为观众呈现一个更立体、更丰满的蒋介石形象。

赵恒多的相貌与蒋介石只有三分像,因此必须深入角色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蒋介石的性格特点,努力追求神似。

为此他申请翻阅了大量不公开的资料,还拜访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宋希濂、杜聿明等人,当面向他们请教蒋介石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事无巨细地记在笔记本上。

《大渡河》上映后,人们第一次看到了一个温和内敛,甚至有些儒雅的蒋介石,多少引起了一些议论。

赵恒多

不过时代在进步,1981年,由另一位蒋介石特型演员孙飞虎参演的《西安事变》中,蒋介石开始以较为正面的形象出现,慢慢地大家开始接受了设定。

赵恒多的走红,靠的是1986年《血战台儿庄》中的精彩演绎,蒋介石在片中不仅作为正面人物出现,还是主要角色之一。影片中呈现了蒋介石作为抗战最高领导人的政治地位,在偶遇日军空袭时临危不惧的桥段也为他加分不少。

该片在海外公映后,反响不错,据说蒋经国看完后很感动,觉得赵恒多很像蒋介石本人。

《大决战》这部史诗巨作为赵恒多提供了更大的舞台,《淮海战役》中那个“优势在我”的梗,使蒋介石盲目自信眼高手低的性格特点一览无余。

而《平津战役》最后,“蒋介石”离开南京前夕一段自白,有不甘、有留恋、有物是人非的沧桑,这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历史人物。

1997年,赵恒多已经退休,当时台湾地区准备拍摄一部以蒋介石为主角的电视剧,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他。

赵恒多应邀到台湾,在开拍活动上,神似蒋介石的他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很多明星都兴奋地走过来握手合影,其中就有当红女星林青霞。

与古月相似,赵恒多一生中几乎只演蒋介石一个角色,用心打磨精益求精,完美表现出了蒋介石的复杂性格,让观众觉得蒋介石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他还自编自演了一个小话剧《蒋介石的独白》,更让面对面的观众大呼过瘾。

赵恒多正是凭借着自己在表演上的天赋和努力,成功地凭借着蒋介石这个角色走上了荧幕,并因此大放异彩,让两岸人民都记住他所扮演的蒋介石。

其实,《大决战》中亮相的特型演员何止这两位,卢奇扮演的邓小平、马绍信扮演的林彪、谢伟长扮演的粟裕等等,都为我们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让历史人物活了起来。

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态度,都值得今天的演艺界学习,共同打造一个新的的艺术高峰。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