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车界|小米汽车陷退车风波——敲响造车新势力“去泡沫化”的警钟

科技新闻 2025-05-13194网络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雪

2025年5月,一场以“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争议为导火索的退车风波,将小米汽车推向舆论漩涡。这场由数百名车主发起的集体维权行动,不仅暴露了造车新势力在技术落地与用户沟通上的短板,更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从“流量狂欢”向“价值回归”转型的阵痛。

从“黑科技”到“装饰品”的信任崩塌

小米SU7 Ultra作为小米汽车的高端性能车型,其核心卖点之一是售价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官方宣传中,这一部件被赋予了“复刻纽北原型车空气动力学设计”“提升下压力”“优化散热”等光环,甚至被雷军在直播中称为“内部结构完全改变”的技术突破。然而,首批车主提车后的实测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

首先,功能缺失。车主用鼓风机测试发现,风道开口处无法吹动纸巾,拆解后内部结构与普通铝制机盖无异,未连接刹车散热系统,也未产生宣传中的下压力。

其次,性能缩水。4月30日的OTA更新中,小米将车辆马力从1548匹限制至900匹,要求车主在指定赛道刷出官方建议成绩才能解锁全部性能。这一操作被车主戏称为“花钱买半成品”,尤其是对无赛道资源的用户而言,高价购车却无法使用核心性能,涉嫌侵犯消费者选择权。

面对质疑,小米汽车在5月7日深夜致歉,承认“信息表达不清晰”,并提出补偿方案:未交付订单可改配铝制前舱盖,已提车用户获赠2万积分(约值2000元)。然而,这一方案被车主批为“缺乏诚意”——改配需重新排队30周以上,积分价值仅为选装费的4.7%,且未覆盖已提车用户的退车诉求。车主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发起集体诉讼,要求“退一赔三”。法律人士指出,若虚假宣传被认定,小米可能面临巨额赔偿,甚至触发行业监管风暴。

营销与技术的脱节

小米汽车的这场风波,本质上是造车新势力“营销先行、技术滞后”模式的集中爆发。

首先,小米将手机行业的“参数内卷”移植到汽车领域,用“1548匹马力”“双风道散热”等噱头吸引用户,却忽视了技术落地的可行性。例如,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实际减重仅1.3公斤,每克碳纤维价值高达32元,远超黄金价格,而宣传中的性能提升却几乎为零。

其次,小米在未提前告知用户的情况下,通过OTA更新限制车辆性能,暴露了车企“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霸道逻辑。法律界人士指出,这一操作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产品功能变更需明示”的规定。

目前来看,小米汽车的销量已现下滑趋势。4月交付量环比下降3%-4.25%,首次出现负增长。雷军在5月11日公开回应称,“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时期”,并透露曾因情绪低落暂停社交媒体互动。

造车新势力的“成人礼”

小米汽车的退车风波,为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车企需公开风道设计、动力系统等核心参数,邀请第三方检测,以数据回应质疑,使得技术透明化。例如,特斯拉曾因“刹车门”事件公开行车数据,成功挽回部分用户信任。

同时,针对碳纤维机盖争议,车企应提供退款或免费更换原厂件,而非低价值积分。例如,理想汽车曾因“座椅水银事件”为车主提供免费更换服务,并承担相关检测费用。

此外,车企还应建立重大功能更新的用户投票机制,避免单方面决策引发信任危机。例如,蔚来汽车在推出“换电服务”前,曾通过用户调研和内测优化方案。

车企还需夯实三电、智驾等核心技术,意识到长期技术投入的必要性,避免过度依赖“概念包装”。例如,比亚迪通过刀片电池、DM-i混动技术等硬核实力,赢得了市场认可。

从“制造话题”到“制造价值”

小米汽车的危机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流量红利正在消退,用户对品牌的评判标准回归到产品力与诚信。雷军若想带领小米走出困局,必须从“制造话题”转向“制造价值”,用扎实的技术和真诚的态度赢得市场尊重。

这场风波,或许是智能汽车行业回归理性的一课。当消费者学会用放大镜审视每一句宣传语时,车企的“PPT造车”时代该终结了。正如一位维权车主所言:“我们为雷军的‘情怀’买单,结果成了小米汽车的‘公测员’。”未来,只有那些真正尊重用户、敬畏技术的车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上一篇:新能源车屏幕坏了修不好,能退车吗? 下一篇:没有了

莺歌燕舞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